时间:2025-04-02 10:20
来源:新华网
在云南普洱景东彝族自治县安定镇,一座绿色现代化茶厂正传出机器轰鸣声。这里,是农夫山泉捐赠的5座现代化茶叶初制厂之一。傍晚时分,茶农将鲜叶送进茶厂,与接孩子放学的家长身影交织,构成了一幅产业振兴与民生改善的生动图景。
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
3月30日晚,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在媒体见面会上透露,农夫山泉已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捐赠5个工厂,建成后全部交给当地。次日上午,伴随着捐赠仪式的成功举办,首家初制茶厂已正式投产运营,这座投资2000万元的绿色厂房旁,500年树龄的古茶树系着红绸,彝族乡亲们用传统“挂红”仪式表达喜悦。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八一说:“农夫山泉送来的不仅是设备,更是乡村振兴的‘科技之翼’。”
从“靠天吃饭”到“数字制茶”:科技重塑茶产业基因
云南拥有1200多年的种茶史,但分散的小农生产、落后的加工技术,长期制约着产业发展。景东茶仓茶叶公司总经理刘虎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已经做茶30年了,同时也是农夫山泉捐赠茶厂项目选择的合作伙伴之一。他表示,厂房内安装有目前国内最高标准的茶叶初制加工生产线,单厂日处理鲜叶能力达到了2万公斤,是其他一般初制厂的5倍以上。“按照我们做茶叶的经验,一般都是凭手感,试温度,但现在农夫的这个机器直接就定了操作,是工业化的流程。”“在整个云南,也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设备。”他补充道。
走进景东毛茶厂,摊青、杀青、揉捻等环节全流程自动化,鲜叶“零落地”,温度、压力等参数由数字系统精准控制。工厂还配备了国内顶尖的烘青设备,茶叶品质合格率从52%跃升至90%以上。51岁的刘虎坦言,电脑操控有一定的难度,最近一直在学习,不光自己学,还有厂里的30多个年轻工人。也正是在农夫山泉云南基地技术员工刘江海等人的指导下,学习了如何将这套崭新的产线发挥出最大效力。
“授渔”模式:从卖茶到造富产业链
捐赠工厂只是开始。钟睒睒表示,在云南捐赠工厂,农夫山泉要做的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在当地留下先进的标准化生产理念和做法,“授人以渔。”
在南涧县的茶厂中,农夫山泉南涧县茶厂负责人周红海表示,去年5月,与农夫山泉签订了协议,合作以来农夫山泉公司即从周红海的茶厂中收购干茶20余万公斤,目前已占到他茶厂全年交付量的60-70%。与此同时,去年周红海茶厂对农户的鲜叶收购价格也较往年增加了20-30%。
为了达到农夫山泉的收购标准,已经先期投入500万元资金进行设备升级改造,未来可能会再投入1000万左右,这已占到他日常全年销售额的一半。
周红海介绍到,南涧历史上做烘青工艺的不多,主要是“晒青”。烘青和晒青是茶叶加工的不同工艺流程,也直接决定了毛茶的品质。农夫山泉的到来,改变了当地茶叶只收一季的传统。“以前到了夏天和秋天,就算费时费力把茶叶采下来,也没人收购。现在我们的收入能翻倍了,”茶农郑家崔说。
未来:从“云南样本”到“世界好茶”
“我们复制了赣州脐橙模式。”钟睒睒介绍,农夫山泉在江西通过标准化种植和保底收购助脐橙产业腾飞,如今将经验移植到云南:捐赠工厂产权归地方,企业仅通过订单绑定品质,茶农可自由选择买家,形成“市场化竞争+标准化约束”的良性循环。
“中国茶需要一场工业化革命。”钟睒睒直言,云南茶的天然禀赋早已被世界认可,但长期以来因小作坊生产导致的品质波动,让国际市场望而却步。如今,随着标准化生产线落地景东,这一困局正被打破——鲜叶全程“零落地”、118项有机种植标准、数字化品控体系,让茶叶黄曲霉素检出率降至百万分之一,达到欧盟严苛标准。
据了解,在昆明东川区,农夫山泉投资10亿元的饮料生产基地将于2026年投产,未来这里生产的“东方树叶”无糖茶将搭载云南茶的“标准化基因”走向全球。
从手工作坊到数字工厂,从“贱卖鲜叶”到“标准化出海”,云南茶业的蜕变印证了一个道理:产业升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当农民从产业链末端的参与者转变为技术受益者和价值共享者,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底座。也正如钟睒睒所言:“云南的茶永远不够卖,我们现在做的是扶贫,但是其实是云南的好山好水、绿水青山在支持农夫山泉”。只要能找到云南茶产业的制约因素所在,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未来“云南茶在全世界的销量是非常可观的”。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