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守望相助一家亲】同饮一河水 共走幸福路

时间:2023-09-05 10:50
来源:内蒙古日报

  额济纳河水从东风镇额很查干嘎查东边静静流淌,滋润着两岸的胡杨、红柳、沙枣和农田。嘎查居住着汉族和蒙古族两个民族共396人,他们祖祖辈辈同饮一河水,共守兄弟情,在生产生活中,互帮互助、和睦共处,共同走上富裕路,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套住了,套住了。”走近吴成玉家门前便听到有人在喊,一个由土墙围起的牲畜圈上空尘土飞扬。一问才知,吴成玉正在帮同嘎查的巴音达来套马。“这都是草滩上长大的生马,我和吴哥套了几个小时,才套住3匹。”巴音达来指着圈外套着笼头的马说。

  吴成玉是汉族,巴音达来是蒙古族,他们两家虽同住一个嘎查,却相距百余公里。眼下,巴音达来家的5匹马驹已近成年,他想套马驯化这些马驹,但因自家的圈墙低矮,好几次马驹都从圈墙跳了出去。想起吴成玉家的马圈墙高结实,他就把马驹从自家的草场赶到了吴成玉的马圈进行套马驯化。“遇到干旱的春天,我家草场的草没长好,吴哥便让我把马群赶到他家的草场度过春季。”巴音达来说,“吴哥在我们嘎查发展畜牧业比较早,谁家想买牲畜手头紧,他都会借钱给他们。”

  巴音达来是嘎查的兽医,说起他来牧民们都竖起大拇指。有一年,嘎查里几户牧民家的牛生病了,病情复杂,巴音达来便丢下家里的活儿,吃住在牧民家,日夜守护观察,终于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保住了那几户牧民家的牛。“这么多年来,巴音达来给我们的牲畜看病,只收药费,从不收工钱。”吴成玉说。

  吴成玉与巴音达来两家可谓是世交。在吴成玉的记忆中,祖辈们逢年过节就像亲戚一样骑着马相互拜年,谁家有盖房或嫁娶的事儿,对方总会来帮忙。“我小时候,爷爷常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处好了啥事都好办。”吴成玉说。

  7月的额济纳旗最高温度达42度,天气炎热,陈燕和丈夫巴音达来忙并快乐着。他们在旗里买了套别墅,刚刚装修好,夫妻俩扫地擦灰,合计着买床、添置电器等。“我公婆一直住在牧区,现在上年纪了,我们买这套别墅就是让二老享享福。”陈燕边干活边说。

  2006年,汉族姑娘陈燕从甘肃到额济纳旗打工,与蒙古族小伙巴音达来相识相爱,一年后两人结为夫妻。陈燕说:“刚开始,我一句蒙古语都听不懂,与婆婆交流全靠用手比划。”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陈燕一边跟丈夫和邻居们学习语言,一边买来书籍学习,慢慢地她能用蒙古语与家人熟练交流,后来还当上了嘎查的会计。

  如今,陈燕与巴音达来育有一儿一女,夫妻相敬如宾,公婆把陈燕既当儿媳又当女儿,陈燕也把公婆当亲生父母一样对待,一家人和和美美,生活越来越美好。

  每年5月沙枣花盛开的季节,额很查干嘎查千亩沙枣花香四溢、沁人心脾。秋天硕大的沙枣缀满枝头,给农牧民带去丰收的喜悦。“沙枣树不仅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还增加了收入,平均每亩沙枣年收入7000多元。”嘎查的汉族居民余娟说。

  余娟是额很查干嘎查种植沙枣树的带头人。嘎查落实退牧还草政策后,余娟和其他牧民一样闲了下来,于是她盘算着下一步路该怎么走。

  2012年秋天,余娟在嘎查周围散步时走到一棵沙枣树下,抬头看到满树金黄色的沙枣,给她带来了灵感。市场上1斤沙枣能卖10多元,如果在草场种沙枣树,既能防风固沙,又能增加收入,一举两得。余娟的想法得到嘎查两委的支持,她成功种植了20亩沙枣树后,又从新疆及酒泉等地购买了沙枣苗,之后到北京学习改良沙枣树的技术。至2022年,余娟的沙枣种植规模已达到340亩,年产量达31000斤,年销售收入80万元。

  沙枣树种植成功,嘎查农牧民纷纷找余娟学习沙枣树种植技术。不管是汉族还是蒙古族,她都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授给乡亲们。“我一个人富不算富,乡亲们都富了才是真的富。”余娟说。

  嘎查牧民雷万英是脱贫户,他找余娟了解沙枣树种植技术,余娟免费给他提供沙枣树苗,并到实地指导他种植。去年,雷万英家180棵沙枣树全部挂果,产沙枣300斤,卖了9000元钱。“过去,我家的生活十分困难,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家脱了贫。如今,余娟教我种植沙枣树,带我走上了致富之路。”雷万英满怀感激地说。

  “在余娟的帮助带动下,不仅我们嘎查的人种植沙枣树,其他嘎查也种了不少,沙枣树成了我们嘎查和周边嘎查群众的致富树。近几年,额济纳旗沙枣树种植面积已达近万亩。”额很查干嘎查党支部书记巴图吉日格勒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本报记者 包勿日根 刘宏章 呼格吉乐图 阿拉善日报融媒体记者魏强)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查看原文】 【编辑:杨净毓】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