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磊在教授徒弟微雕技法
- 一位顾客在杨磊工作室选
- 慕名而来的微雕爱好者与
- 杨磊微雕作品与火柴棒的
- 杨磊手持心爱的作品《风
- 《风中的额吉》人物与黄
- 杨磊微雕作品《风中的额
- 杨磊的雕刻工具。新华网
- 杨磊的微雕作品《蒙古马
- 橄榄核经过杨磊的雕刻,
- 杨磊正在雕刻作品。新华
- 掌心上的内蒙古草原“美
- 杨磊的微雕作品《莜面》
- 杨磊的微雕作品《烧麦》
流油多汁的“烧麦”、 热气腾腾的“羊杂碎”、 汤鲜味美的“莜面”、外酥里嫩的“焙子”……在微雕手艺人杨磊的工作室里,人们手持放大镜,“品尝”着内蒙古草原特色“美食”。这些栩栩如生、秀色可餐的微雕作品,是杨磊用一颗颗小小的橄榄核雕刻而成,组成了一个橄榄核上的“微世界”。
49岁的杨磊,是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人,他的工作室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在他工作室的柜子里,摆放着一排盒子,每个盒子里放着一个拇指大小的微雕作品。凝神细看,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画面渐渐浮现在眼前,既具浓郁的现代气息,又融合了草原文化精髓,刀法细腻,尽显橄榄核的材质美感。
杨磊的微雕技艺是跟爷爷学的,爷爷在山西老家时,是一位木雕匠人。
也许是名字中带着“石”的缘故,杨磊很小就喜欢用石头在地上勾画各种图案。小学一年级时,杨磊就能拿着一把修脚刀,在干树枝、杏核、橡皮、笔杆上刻画龙、凤凰等造型,经常博得老师和同学称赞。
经过多年刻苦雕刻实践,杨磊博采众家之长,兼蓄各体之韵,不断探索,融汇南北技法、贯以独特的民族韵味,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艺术特点。
杨磊的微雕作品《风中的额吉》(额吉,蒙古语,意为“母亲”)意境悠远、饱含深情。橄榄核的一面被抛光,犹如一片高低起伏的草原。草原上有蒙古包、牧羊犬、勒勒车,坐在草地上的蒙古族额吉,正在眺望远方,仿佛在盼望远行的亲人归来。借助放大镜可以看到,额吉眺望远方的眼神真情流露,面部表情栩栩如生。
在杨磊的工作室里,前来欣赏、交流的微雕爱好者很多。有人千里迢迢从区外慕名而来,或鉴赏他的微雕精品,或是送来贵重材料请他雕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是魏学洢《核舟记》的开篇,其所记正是微雕技艺。杨磊说,《核舟记》里的小舟是在橄榄核上雕刻的,其技艺至今无人能够超越。橄榄核质地细腻,硬度恰好,非常适合微雕,且保存期长,可把玩性较高。
杨磊说,目前他正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希望多收几个徒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微雕这项精湛技艺代代传承下去。
-
1/14
杨磊在教授徒弟微雕技法。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
2/14
一位顾客在杨磊工作室选购微雕作品。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
3/14
慕名而来的微雕爱好者与杨磊交流。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
4/14
杨磊微雕作品与火柴棒的对比。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
5/14
杨磊手持心爱的作品《风中的额吉》。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
6/14
《风中的额吉》人物与黄米粒的对比。新华网 发
-
7/14
杨磊微雕作品《风中的额吉》。新华网 发
-
8/14
杨磊的雕刻工具。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
9/14
杨磊的微雕作品《蒙古马》。新华网 发
-
10/14
橄榄核经过杨磊的雕刻,渐成作品。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
11/14
杨磊正在雕刻作品。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
12/14
掌心上的内蒙古草原“美食”系列。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
13/14
杨磊的微雕作品《莜面》。新华网 发
-
14/14
杨磊的微雕作品《烧麦》。新华网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