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的蛇年新春也是首个“非遗版”乙巳春节。从“中国年”到“世界年”,春节的“咖位”也上升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管春节怎么过,“吃”总是大家过年最爱的一个传统项目。当非遗美食遇上“非遗年”,传统年俗美食如何得到更好的传承?
茶汤里的老包头味道
非遗老吴茶汤。
面对“年味变淡了”“快要对过年无感了”等话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论过年的形式如何改变,但美食能跨越时代的变迁,让一代代人记住“年的味道”。
每逢节假日,在乔家金街、黄河大集等地的茶汤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味甜香醇,色泽诱人”的茶汤,陪伴了几代人成长的儿时味道,更留存着老包头人特有的记忆。
春节期间,在位于乔家金街的老吴金牌茶汤门口,排队品尝茶汤的李馨告诉记者:“我在外地上班,过年回来最想念这一口香甜的味道,金黄色的米糊和上红糖、瓜子、山楂,想想就让人流口水。”
店主吴文昌表示,老吴茶汤是祖传的,到他这一辈儿,已经传了五代人。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机械化步伐的加快,会做茶汤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这门“绝活”更显得稀罕。“很多人都知道制作茶汤的方法,但制作的口感就是不一样,这得一点一点下功夫。希望我儿子能传承下去,把咱们老包头茶汤的味道守护住。”
醇香的茶汤香气中,包头老茶汤这一非遗美食,在匠人们的世代传承中,正散发着非同寻常的魅力。
大福林包子 老字号演绎新故事
大福林包子。
2月4日大年初七晚上,记者走进大福林悦城店,装修风格古朴雅致又不乏现代元素的门店里,热闹非凡。“过年期间每天包间都爆满,生意很不错。”店内的工作人员说。
在包头说起老字号品牌,大福林必定榜上有名。这家1934年创立于天津、1956年伴随着支援建设包钢的队伍来到包头的老饭店,已经成为包头人味蕾记忆里难忘的味道,尤其是大福林包子更是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
“我爷爷是当年支援包钢的天津人,就喜欢这个口味。过年期间,我们阖家团圆,也想趁老人身体还健康,带他尝尝喜欢的味道。”市民吴女士告诉记者。
“大福林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除了包子以外,我们还有很多菜品都是市民心中的老味道,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代表包头餐饮文化的打卡地。”大福林如今的掌门人、包头市大福林饮食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钤保刚表示,大福林还准备参与到全市的各项文旅活动中,积极布局,从文旅活动的受邀方转变成主动参与者,让一贯讲老故事的“老字号”充满想象力和现代感。
记者手记
舌尖非遗 品味年味新风尚
美食,看似只是“吃的”,但其实串联起了城市特有的风土人情。
在包头,春节的传统习俗依然被广大市民珍视与传承,而“吃”作为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备受瞩目。非遗美食与“非遗年”的相遇,不仅为市民带来了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验。
春节期间,包头的街头巷尾弥漫着各种传统美食的香气。这些美食不仅仅是“吃的”,更是这座城市特有的风土人情的生动展现。每一道非遗美食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故事和精湛的手艺。它们通过代代相传,成为了包头人民春节庆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非遗美食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开始注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他们通过开设培训班、举办展览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些传统美食。同时,一些餐饮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将非遗美食与现代餐饮理念相结合,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品牌。
在这个“非遗版”春节里,不少市民游客走进包头的街头巷尾,去品味那些舌尖上的非遗美食,感受那份独特的年味新风尚。在美食中,不仅能够领略到包头人民的热情与好客,更能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记者 李楷谨)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