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盟市 > 包头 > 正文

  一年多来对于生活在包头的百姓来说,可以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变化——

  包头人在家门口,就能逛国家一流水平的包头艺博会、看国内顶尖的艺术家作品展、听高水平的民族音乐会、感受文艺范满满、触手可及的街头文艺演出。

  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包棉1958”“三千孤儿入内蒙”主题展馆、包头文学馆、“天下黄河第一村”等成为热门打卡地;包头黄河、秦长城两个国家文化公园建成运营……不仅本地人有了更多去处,还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外地游客,城市人气商气越来越足,包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更上一台阶。

  2月25日,包头打造文化高地座谈会召开,总结了一年多来文化高地打造的成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围绕把文化高地打造得更有成效、让我们的城市更有颜值,明确了2025年的主攻方向。

  2023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全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实施意见》。一年多来,纸面上抽象的“文化高地”成为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高地”。如何高处再攀高,把打造文化高地这件造福城市、造福百姓的好事办好,让包头更富品质、更有魅力?

  “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一年多来,包头推出话剧《蒙藏学校》、漫瀚剧《都贵玛》等一批优秀作品,《鹿鸣》杂志升级为省级刊物,包头春晚办出了全国少有的市级春晚的高水平……打造文化高地,需要更多传得开、叫得响、讲述包头故事的优秀文艺作品。这就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包头的文化土壤,深挖包头历史文化遗产和近几年创新实践的“富矿”,用艺术手段把包头故事讲好、讲鲜活。包头有着底蕴深厚的“艺术基因”,发挥各类文艺阵地作用,培养、吸引、扶持更多的艺术人才,让文艺工作者在包头有更广阔的空间、更舒适的环境创造创作。

  文化不仅是精神财富,还有转化为经济新增长点的巨大潜力。文化高地再攀高,需要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在把“流量”变成“留量”上想更多办法。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寓保护于利用”,让包头的历史文化和故事转化为“可消费”的文旅产品,以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提升游客体验感。

  北京、西安、大同等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IP,包头打造文化高地也应聚焦到打造独属包头的文化IP上。西口文化、黄河文化、工业文化等都不同程度彰显着包头独特的历史文化,围绕这些特色优势串联打造,提炼出代表包头城市精神的文化IP,扩大包头影响力。让更多人听见包头声音,看见包头故事,主流媒体大有作为。运用融媒传播新技术新模式,持续宣传展示包头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让包头的老百姓和外地游客感受到有品质、有韵味的包头文化。

  文化高地建设从不是少数人的“阳春白雪”,打造文化高地的根本是为了广大的包头人民。不论是搞文艺作品创作,还是举办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场所,都要坚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始终把百姓的冷暖、感受放在心中,多创作引起群众共鸣的文艺作品,让文化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文学馆、美术馆、博物馆、大剧院等场馆要在运营管理上多创新,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生活日常,成为老百姓的“精神氧吧”。

  从抽象的“文化高地”到百姓的“幸福高地”,将纸面上的政策变成老百姓可感可知的幸福生活,打造文化高地寄托着百姓对于美好生活更多的期待。

  将目标放在更高更远的方向,把“在全国有影响力”作为目标,让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聚集起更多的人气,“包棉1958”跃动出创意经济的脉搏,倾力推出“升级版”的黄河观凌周和包头艺博会,文化高地也将成为托举城市精气神、滋养百姓幸福感的强力引擎。(记者 康璐)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编辑:吴迪
10566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冬日拉萨河谷风景秀丽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