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盟市 > 巴彦淖尔 > 正文

  近日,乌拉特前旗明安镇利用村民闲暇时间举办丹参种植技术培训会,邀请农技人员为当地种植大户、合作社、村民等140多人,详细介绍了丹参产业在当前形势下的新要求和发展趋势,详尽地阐述了丹参种植技术,并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种植管理改进方案,让在场的种植户们对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次培训很及时,也很实用,让我认识到了中药材种植不仅仅是简单的种地,还需要科学的管理,学到了很多种植理念和技术,也让我看到了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广阔前景。”学员贾利军说。

  要想产业发展好,技术支撑不能少。近年来,乌拉特前旗持续聚焦中药材发展的各个环节,强化服务措施、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发放技术手册等方式,加强中药材生产栽培、病虫害防治等种植技术培训,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标准化种植技术指导,提升中药材种植管理水平。同时,建立健全中药材种植技术队伍,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农技人员作用,对种植人员及时开展培训及服务指导,不断推动中药材种植规模化、科学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实现以药兴产、以药促收、以药富民,确保全旗中药材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这边忙“充电”,那边忙生产。走进乌拉特前旗茂盛业农贸专业合作社中药材加工厂,成捆的黄芪整齐摆放,药香浓郁。厂房内,机械轰鸣,清洗机、切片机、烘干机、筛片机等机械不停作业,工人们分工明确,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工作。“我们合作社中药材种植、加工过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每天大概需要200多人,在带动中药材发展的同时,也能带动当地老百姓就近务工,增加收入。”乌拉特前旗茂盛业农贸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贾利军说。

  丹参、黄芪仅仅是乌拉特前旗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乌拉特前旗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种植特色中药材,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全旗打造了1700亩黄芪标准化机械化种植基地、3500亩高标准仿野生酸枣种植基地;实施了47亩中药材“百草园”项目,试种防风、白芍、桔梗、蒲公英等,连片种植2800亩甘草,流转集体旱作雨养任务土地320亩,种植金银花170万株;推行“以药养林”模式,在2800亩新优特高端果品基地内林下种植芍药830亩、甘草620亩、黄芪100亩、桔梗40亩、姜80亩,让生态空间价值利用最大化,实现森林增绿、农户增收、集体增财多方共赢。“我们一直想把种植结构转型在中药材上。目前我们种植了黄芪、甘草、防风等中药材,今年我们通过考察又引进了丹参。”贾利军说。

  以“药”为业,以业富民。乌拉特前旗积极推行“企业+党支部+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流转土地、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将原本零散、碎片化的土地进行整合,形成连片、规模化的中草药种植产业。目前,整合土地面积近3万亩,每亩以800元~1500元左右的价格流转给企业和种植大户,年收益3500万元左右。以黄芪产业为例,种植季带动1万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6000余元;合作社每年可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左右,农户每股年底可获得分红700元~1200元。围绕黄芪精深加工产业链,引进一批投资实力强、产业前景好、科技水平高的深加工好项目。2024年,还依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支持,继续新增投资2865万元建设黄芪羊产业园二期工程,达产后年出栏可达1.2万只左右,年产值1700万元以上,通过“寄养+回购”的模式,养殖户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了中药材富农。

  乌拉特前旗地处北纬41度黄金种植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境内白音查汗山、查石太山和乌拉山三大山脉之间形成的明安川和小佘太川以及乌拉山前山沿山地带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产出的中药材色正、味甘、质密、糖分多、粉性足、质量优。2024年,全旗种植红花、金银花、板蓝根、甘草、黄芪、党参、黑枸杞、决明子等40多种“专、精、特、优、新”品种中药材达5万亩左右。从起初的人工种植,到如今的机械化种植;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现在成立合作社;从出售原材料,到销售精选切片……如今,乌拉特前旗已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为基础、加工和营销为依托的中药材产业链,让中药材成为推动旗域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新路径。(李荣)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杨净毓
10703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南湖赏秋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