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闪光耀眼的名字,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没有辉煌的成就,只是恪尽职守完成每一个小目标;他们没有华丽动人的外表,却有着一颗真诚朴实的心。
他们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地扑在公益事业上,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做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积极开展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爱心工作。他们就是海拉尔区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做实做细救助工作
海拉尔区救助管理站前身是海拉尔市自流人口收容遣送站,早在1973年就成立了,主要负责收容盲目流入城市的人员并遣送回原籍,肩负着保障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配合公安机关打击刑事犯罪的工作,自1982年起还承担了牧业四旗和两矿的收容遣送中转任务。2003年收容遣送站转型为救助管理站,主要承担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为受助人员提供衣食住医、寻亲、托养照料、护送返乡等救助服务,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保护性救助。
几十年来,这个站的几代工作人员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用真情温暖着每个流浪人员,用爱心浇筑着救助管理之路。特别是近年来,海拉尔区救助管理站全面推进规范化建设,积极引入专业工作方法,充分培育救助管理文化,形成了具有海拉尔特点的救助管理工作模式,塑造了良好的社会窗口形象。
作为流浪乞讨人员的临时救助机构,救助站里的被救助人员存在着流动性大、健康状况复杂等情况,不少人还身患包括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等各种疾病。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年复一年做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工作。他们在救助工作中并没有被艰苦的环境和困难吓倒,也从不因流浪乞讨人员身上脏乱而嫌弃、不因难以交流而厌烦、不因情况特殊而退缩。他们耐心细致地像对待亲人一样给流浪乞讨人员洗澡、梳头、喂饭、换衣、陪护看病,冒着酷暑、严寒和疾病传染等风险将他们安全护送到家人身边,并且随时接收、随时关爱、随时送归,用微笑与爱心展现了民政救助人的风采。
2012年4月,海拉尔区救助管理站在街面救助了自述叫赵福生的流浪乞讨人员,经查他提供的自我信息不实。赵福生流浪乞讨多年,患有严重的脑血栓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工作人员多次沟通协调,为赵福生联系福利院进行临时安置。但由于赵福生常年流浪行乞,对福利院规范的生活不能接受,仅住了一个多月就跑了出来,重新在大街上乞讨。工作人员再次找到他进行劝导,但赵福生却非常强硬地拒绝救助,甚至以自杀相威胁。工作人员用亲情去感化他,对他嘘寒问暖,经常和他谈心,1个多月后,赵福生终于被感动,如实供述他是1名黑龙江省嫩江县的逃犯。救助站与嫩江公安部门联系后,得知因年代久远,此案已撤销。但工作人员没有就此放下,而是三下嫩江,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对接,为赵福生办理了户籍并安置在当地养老院。此次救助不仅使这个流浪乞讨者有了安身之地,也为社会解除了隐患。
自2013年起,海拉尔区救助管理站连续7年推出以“传递温暖、关爱救助”为主题的救助活动,并积极开展“6·19救助站开放日”宣传救助活动,通过开放日的宣传有效地遏制了欺骗性的讨要,也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了救助,得到了全国救助系统和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创新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近年来,海拉尔区救助管理站结合时代发展和救助工作的新要求,坚持真心关爱、救管并重的原则,将人性化理念贯穿于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全过程。
2016年4—5月,海拉尔区救助管理站创新开拓业务,对海拉尔区困境留守儿童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有17名困境留守儿童急需帮助。“6·19”开放日当天,该站未保中心把这17名困境儿童邀请到站里,请来心理咨询老师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心理咨询课,还准备了爱心午餐和蛋糕,并为每位困境留守儿童发放了1000元救济金和生活用品。该站工作人员积极联系教育局,帮助这些困境儿童解决上学问题,并长期了解关心这17名困境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
疫情防控和救助工作两不误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海拉尔区救助管理站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救助工作,为流浪乞讨受助人员量身订制个性化、人性化服务,通过开展“疫情防控+救助+返乡+助力精准扶贫”行动,彻底打消受助人员的后顾之忧,做到应助尽助,一助到底。
自疫情暴发以来,空寂的大街上穿梭着救助人逆行而上的身影。海拉尔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制定巡查路线图,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和摄氏零下30多度的低温对城区重点区域和场所进行定点定位拉网式排查,确保每一位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救助。该站共隔离救助流浪人员14人,其中站内隔离救助10人,海拉尔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集中隔离救助1人,精神病院隔离救助3人。
世间有爱,善意盈怀。多年来,海拉尔区救助管理站多次获得市、区表彰,全体工作人员一直努力将这份爱和善意坚持并传递下去,让那些留守、贫困儿童在爱的陪伴下成长,让那些流浪乞讨人员在善意的照顾下生活。他们用爱心打造暖心驿站,把温暖和陪伴奉献给了被救助人员。他们用无私奉献的救助精神诠释着使命和担当,为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文明城市创建贡献救助人的一份力量。(记者 王亚男)
北疆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