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捐献,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方式。它以可再生的细胞,去拯救那些生命垂危、无法自我恢复的患者。从2004年起,呼伦贝尔市的捐献者共完成了44例捐献,占内蒙古自治区捐献总数的23.28%,位居自治区首位。
目前,呼伦贝尔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创造了全自治区“7个第一”:成功捐献人数第一,第一例涉外捐献,第一例二次淋巴细胞捐献,第一次两人同日捐献,第一例蒙古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志愿者捐献。
捐献者里有二次捐献者岳萍、杜勇,在呼伦贝尔工作的云南人杜勇,扶贫干部郭海翔,医务工作者高宝全,大学教师祝琳琳,汽车修理店老板王丹,导游田旭……
那么,呼伦贝尔为何能在造血干细胞捐献领域位居内蒙古首位?捐献者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大多数捐献者没有留下受捐方的联系方式
时隔多年,呼伦贝尔市民李储晶依然清晰地记得市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那是在2007年,来电通知她,捐献的造血干细胞血样与福建省厦门市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
2007年11月,李储晶在北京307医院完成了捐献。她深知,医学统计,捐献者与非亲缘个体配型成功的概率极低,大约在十万分之一到二十万分之一之间。这份幸运,让她更加珍惜这次捐献的机会,也让她更加牵挂受捐者的健康与幸福。
十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储晶与受捐者取得了联系。双方见面得知对方健康平安,两家人都倍感欣慰。
李储晶等人的捐献事迹,经各级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并积极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
李洋是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客运段职工,2019年接到捐献确认电话的时候,女儿刚刚出生不到百天,他是办完百天宴以后出发的。
出发前,他深情地看着还在襁褓中的女儿,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父爱。他想到了远在江苏常州的那个等待捐助的5岁女孩儿,她的不幸遭遇让李洋深感同情和心痛,以至默默流泪。
李洋收到了一封来自常州女孩儿的信。信中的一句承诺让他铭记于心:“我们将学习您的精神,竭尽所能回报社会,帮助他人传递您的爱心。”
大多数捐献者没有留下受捐方的联系方式,手头只珍藏着对方在采集干细胞前写的一封信。对于见面,他们说,一是要遵守中华骨髓库关于供患双方两年内不能见面的规定;二是怕给对方造成心理负担。
内心的善良让他们选择了捐献
捐献成功后,42名捐献者收获了来自社会各方的赞誉与荣誉。然而,他们都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普通人而已,是命运的巧合让他们成为了救人的英雄,是内心的善良让他们做出了选择。
是付出也是收获,捐献者也在重新思考着人生和活着的意义。
2023年10月,李储晶夫妻应邀到厦门参加受捐者陈姐女儿的婚礼,她被陈姐的亲戚们亲切地称为“恩人”。李储晶说:“被称为‘恩人’可不敢当。我从捐献开始就没想过一厘一毫的回报。能够见证陈姐康复后一家人过着幸福生活,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幸运和回报。”
编者按:这是一群无私的人。他们以爱为支撑,为素不相识的人带去生命的希望与光芒;
这是一群普通的人。他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各有差异,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向善而行,汇聚成一股温暖人心的力量;
这是一个由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等民族组成的群体。他们携手并肩,将血液汇入中华民族基因长河,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这是一场跨越时间的爱心接力。从2004年至今,42名市民的44次捐献,创造了内蒙古造血干细胞捐献领域的“7个第一”,留下了呼伦贝尔大地的传奇故事。(记者 丁凤泽 通讯员 宫晓琳)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