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盟市 > 通辽 > 正文

  五年来, 通辽市科协聚焦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优势动能,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全面投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坚持久久为功,在科技兴村的道路上不断总结经验、实践创新,积极探索助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径。

  创新服务方式,促进优质科技资源下沉。聚焦乡村“五大振兴”,整合“科普之冬(春)”“专家人才服务基层行动”等载体,于2022年启动实施“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组织专家深入农牧户、田间地头,以技术培训和指导模式,帮助农牧民提升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水平和能力。截至目前,已累计邀请和组织142名(次)科普专家团成员,深入农村牧区,开展1068场次科技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活动,服务农牧民15.8万余人次。2024年,紧紧围绕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目标,持续推进“1+3”工作模式,采取1名科技工作者对接服务3个嘎查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全面提升科技推广服务工作质效。选派34名科技人才对接服务100个嘎查村,组织开展385场次相关活动,示范推广试验田、示范田26处,面对面服务9800余户农牧民。

  完善服务网络,强化科技服务人才支撑。着力构建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覆盖广泛的“助农”科普人才队伍,启动科普专家服务团组建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优势,组建了以农牧、环保、气象等专业领域为主的9支科普专家团419人。聚焦我市重点产业和发展需求,发挥“海智基地”平台优势,柔性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专家15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外籍院士1名,博士及以上专家13名。以“科技小院”为依托,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柔性引进北京交通大学、内蒙古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12个专家团队、62名专家、35名研究生,为开展基层科普活动提供科技人才支撑。同时,通过专题讲座、现场交流、实地指导等方式,带来各自领域最前沿的科学理论和研究发现,全市2000余名基层科技人才从中受益,将1000多名农牧民培养成为了懂技术、有能力的“土专家”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促进了人才的专业化、本土化发展。

  搭建服务平台,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在全区率先制定出台《通辽市“科技小院”建设工作方案》,围绕肉牛、玉米、荞麦、红干椒等本地重点特色优质产业,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加快推进通辽市“科技小院”建设工作,搭建科研技术推广、实用技术培训、人才引进培养的平台。目前,共培育建设12家“科技小院”,其中7家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通过“科技小院”专家团队,打造玉米、药材、高粱等示范田29处,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活动578场次,示范推广荞麦、红干椒、水稻等新品种208个,辐射带动4620余农牧户,全力服务做优特色产业,助力打造“通辽农品”品牌。依托海智基地,持续开展“海智专家”通辽行活动,重点引入生物、农牧业、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海内外顶尖专家及团队,着力推动多领域前沿创新成果与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对接。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海智专家”高端学术会议3次,专题报告23余场次,举办“科学讲坛”14期,走访指导23余家企业、为相关产业领域的技术难题把脉会诊、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及建议等55条。

  拓宽服务渠道,加强科技信息资源供给。通过创新开展“中国科学家报告团通辽行”“智慧助老”科普巡讲等一系列特色科普载体活动,并充分发挥流动科普设施、科普教育基地等资源优势,常态化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志愿服务等活动,拓宽基层科普资源供给,为推动乡村“五大振兴”注入科技“硬核力”。2022年以来,已累计开展各类特色科普活动1000余场次,服务农牧民、青少年17万余人次;发布转发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短视频8部,累计浏览量达4.2万余次;“科普通辽”专栏累计发布456期,累计浏览量12万余次。

  立足实际需求,帮助农牧民减灾保收。为有效应对通辽市连年来的雪灾和暴雨涝灾,聚焦农牧民受灾影响情况,迅速组织“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相关专家,深入受灾影响较重地区,指导受灾农牧民修复牲畜棚圈、加固棚舍、粮食倒垛晾晒、防治内涝等,帮助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在此期间,28名专家深入35个嘎查村,指导修复183户63个蔬菜大棚和牲畜棚圈,涉及800余吨收储粮食和1000余亩农田。

  未来, 通辽市科协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不断强化服务创新,努力探索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整合资源、优化平台,在助力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发挥专家智库资源优势,积极助力挖掘培育本土新兴产业新动能,为服务乡村振兴、促进通辽市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科协)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编辑:吴迪
10348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教师赛板书 欢乐“三八”节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