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开鲁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通过大力发展羊草产业、持续加强果品经济林建设,把生态建设与发展特色林草产业有机结合,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初冬时节,小街基镇中科羊草种子扩繁基地万亩草场已收敛生机,为明年的萌发积蓄力量。而基地内种子清选车间内却是一派繁忙,伴随着震动筛选机的运转声,工人们正将清选出来的羊草种子分类、打包。
基地负责人、内蒙古中科羊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志军介绍,这些种子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科羊草团队在多次品种比较试验和草种混播示范的基础上,筛选出的适合在沙地、盐碱地种植的品种。“经过清选后的种子已经由上游企业订单回收,1吨羊草种子价格在6万元左右。目前,小街基镇中科羊草种植面积达到了5.2万亩,今年有2.5万亩羊草能收获草籽300吨左右。”安志军说。
羊草作为修复治理草原生态的优质乡土草种,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盐碱地改良、毒害草治理等方面成效显著。2019年,开鲁县积极对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在生态修复治理任务较重的小街基镇共同开展“羊草新品种选育及中科羊草推广应用项目”。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羊草团队工程师刘辉说:“中科羊草有抗寒耐旱、耐盐碱等特性,根茎穿透力强,能形成强大的根盘,种植第二年覆盖度能达到50%,第三年达到100%,一年种植能受益20—30年,更适合长效生态治理。”
推动羊草产业发展,对内蒙古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重大意义。开鲁县通过科学规划、科技创新和市场主体培育等措施推动羊草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已有近30家企业入驻,共同发展羊草产业,集育种、繁殖、推广于一体,成为较为稳定的产业联合体,形成了“生态+产业”的循环发展模式。小街基镇已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中科羊草育繁基地。
“我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在沙沼地、盐碱地、退化草地及毒害草横行的地块种植中科羊草,不断提升草原生态功能,目前全县中科羊草种植面积共计7万余亩。”开鲁县林草局草原工作站负责人胡振华说,根据开鲁县羊草产业发展规划,到2028年全县中科羊草计划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每年提供高质量种源超过200万公斤。
蓝天白云之下,清风吹拂过连绵无际的青青羊草,那片沁人心脾的绿色让人们看到了生机和希望。这幅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正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开鲁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见证。
草场翻碧浪,园林果飘香。
这几天,麦新镇林发村村民于凤军正忙侍弄自家的25亩鸡心果树。
“我家是2012年开始种鸡心果的。我们村原来都是沙包,不适合种地,从1985年开始村里改造荒沙地栽树,我家刚开始种的是杨树,后来逐渐改种鸡心果树。”在于凤军的记忆里,刚开始平整沙包沙坑的时候,家家户户用锹挖、用筐抬、用车推,土地平整了就种树,一茬不行就再种一茬,经过全村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把1700多亩沙地变成了林地。目前,全村鸡心果、李子、沙果等果品经济林面积发展到3500多亩,一棵棵果树变成了村民的“摇钱树”。
“今年鸡心果的产量在4万斤左右,以每斤3—3.5元批发给了客商,纯收入将近11万元。”于凤军说。
“果业红”守护“生态绿”。开鲁县将林果产业作为提升县域经济、加快富民强县进程的“五大产业”之一,不断加强果品经济林建设,促进林果产业提质增效,让乡村美起来、产业火起来、百姓富起来。
“我们不断探寻生态建设新路径,把发展林果产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土地收益的治本之策。”开鲁县林草局林业工作站站长孙世民说,开鲁县持续推进良种繁育、科技合作、标准化示范等基础工作,全力构建“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2022年,开鲁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合作,建立“开鲁特色苹果试验站”,以提质增效为出发点,打造鸡心果标准化示范园20处,进行新品种引进、栽培、植保和贮藏保鲜新技术示范推广,引领带动3万余亩果园实现标准化生产。目前,全县果品经济林面积发展到30万亩,2024年鸡心果商品果总产量达到8000万斤,同比增长33.3%。
厚植底色逐绿行。如今,绿色已成为开鲁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色调”,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道路上,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正以更加饱满的激情书写更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刘源丰 杨景欣 秦英)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