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地处北纬42°至北纬45°之间,是公认的世界玉米黄金种植带、肉牛黄金养殖带。这里不仅被誉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内蒙古粮仓”,还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玉米精深加工、肉牛全产业链体系建设,通过延伸补齐农牧业产业链,让“粮仓”更实、“肉库”更足。
培育壮大“黄金产业链” 让“粮仓”更丰盈
玉米是通辽第一大种植作物。今年,我市落实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面积达到602万亩,占全市玉米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比去年增加364万亩。经专家对玉米单产提升百万亩核心区复测验收,万亩片平均产量为1247.22公斤/亩,十万亩吨粮田产量为1042.1公斤/亩,百万亩核心区测产结果为945.29公斤/亩,产量分别创全国粮食主产区万亩、十万亩、百万亩单产纪录。
依托玉米资源优势,我市集聚了大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让玉米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利用当地的玉米,经过发酵、提取、精制等生产工艺,制作出具有高附加值的土霉素、强力霉素、甘露糖等原料药以及生物发酵类产品。”内蒙古圣雪大成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光说。
“目前,我们企业生产的强力霉素、聚赖氨酸等原料药产品,与初级产品相比附加值提升了100倍以上,有力推动了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开鲁生物医药开发区党群工作部部长王秀菊告诉记者。
从玉米到淀粉再到土霉素、强力霉素等原料药,经过高新科技的赋能与推动,玉米的身价翻了250多倍。我市积极打造玉米种植加工全产业链,先后引进梅花生物、圣雪大成等规上企业22家,现已形成糖、酸、药、醇等四大方向,13大类200多个品种的产业集群,加快推动玉米生物产业向绿色、高端延伸,走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进产业集群建设 让“肉库”量足质优
通辽具有悠久的肉牛养殖历史,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成就了通辽“全国肉牛产业的天选之地”。
牛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世界眼光、通辽优势,举全市之力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2024年,全市牛存栏达到395.5万头,同比增长2.5%;牛肉产量19.9万吨,同比增长10%。
“肉库”建设不拘于数量,更追求技术发展,繁育能力的不断提升让“肉库”功能更加完善。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市便开始进行肉牛品种改良,通过品种品系杂交、横交固定、选育提高等措施,培育出了数百万头适应性强、肉用性能优良的通辽肉牛,成为全国改良程度最高、整齐度最好、群体规模最大的优质种群。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应对市场波动,印发《关于推动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品牌建设、良种扩繁、数字赋能、市场拓展等20条支持措施,整合“粮改饲”、疫病防控、良补冻精推广等项目资金5.35亿元,对符合条件的产业主体进行补贴,全力稳定肉牛产业发展。目前,我市已建成2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和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优质种公牛存栏180头,年产冻精300万支以上、优质牛胚胎5000枚以上。
好产品源于好生态,好产品成就好品牌。从玉米产业到肉牛产业,我市聚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向现代农牧业强市迈进。(记者 陶欢)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