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福巨嘎查举办了一场小型座谈会。会上,来自山东尚生集团的高级顾问、肉牛养殖专家彭鹤燕兴致勃勃地讲解着肉牛养殖的技术要点。然而,在座的养殖户们却兴趣寥寥,走神儿的、唠嗑儿的、看手机的……专家讲得挺热闹,养殖户们却各干各的,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莫力庙苏木副苏木达王呼德呼见状连忙打起圆场:“咱们可要抓住机会啊,彭老师在肉牛营养学这方面特别擅长,大家感觉养牛哪个环节自己处理不太好的都可以问一下,这个小伙儿,你说说。”看大家无动于衷,王呼德呼开始点名。被点名的小伙儿思忖半天,憋红了脸说:“我也没啥问的啊。”“这位老哥,你说说。”王呼德呼又选了个年纪较大的养殖户。“我也没啥问的,就是好好养呗,品种改良啥的呗!”面对苏木干部的热场、暖场,养殖户们都不怎么配合。
肉牛养殖是福巨嘎查的优势特色产业,全嘎查肉牛存栏2000多头,几乎家家户户养、祖祖辈辈养。这些年,各级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没少搞,再加上手机短视频天天看,大家对肉牛行情、养殖理念这些理论常识都能说出个大概,因此对专家的讲解并不十分“感冒”。
眼瞅着现场的尴尬氛围在持续蔓延,嘎查党支部书记包海清略作思考,提了一个自己一直拿不准的问题:“老师,喂牛的玉米是粉碎得越细越好不?”
“这个问题问得好!大家是不是都像包书记这么想的?其实不是的,因为牛跟猪不一样,猪是靠小肠把玉米消化成葡萄糖吸收了,而牛是在瘤胃里把玉米分解成挥发性脂肪酸吸收了。牛吸收玉米有百分之七十是在瘤胃吸收的,你要是粉碎太细了,它的营养没等转化就直接进入到小肠排出体外了,反而造成浪费。” 彭鹤燕既专业细致又通俗易懂的解答瞬间吸引了养殖户们的关注。
见此,包海清赶忙接上了话茬:“我还寻思粉碎得细一点牛才能吸收的更好,没想到既浪费了原料,还耽误了牛的长势。”养殖户们也都若有所悟地频频点头。
彭鹤燕趁热打铁:“我们现在非常多的人是在用养猪的思维养牛,我这两天在这里跟养牛户们交流,发现大家给牛配料都是百分之七十的玉米、百分之三十的浓缩料,这就是典型的给猪配饲料的思维。牛不能吃那么高配比的玉米,尤其是八百斤以前的小牛。”
一直“自以为是”的养殖经验竟然是误区?这个天天用却天天错的细节问题成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开始还漫不经心的养殖户们这会儿纷纷坐直了身子,争先恐后地打开了话匣子,“母牛酸大了影响产犊不?”“牛误食了铁丝咋整?”“牛玩舌头如何解决?”“牛脑袋里长虫子用啥药?”“一千斤的牛一天喂多少草用多少料?”……
从尬聊到畅聊、从被动到主动、从局促到融入,现场的氛围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原定个把小时就结束的座谈会不知不觉已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可大家还是意犹未尽,争着抢着跟专家交流。养殖户韩巴达拉呼由衷地说:“这堂课可没白听,真是涨知识啊。老师刚才讲,发现牛有酸大的症状,小苏打不能加太多,一千来斤的牛最多加二两半,之前我还以为加得越多越好呢!”
复盘这场座谈会,王呼德呼感触颇深:“专家满肚子专业知识、养殖户满脑袋问题困惑,作为连接两者的桥梁和纽带,政府既要多组织开展这样的培训,同时也要注重方式方法,要找到老百姓感兴趣的点,帮助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样的培训才有意义有实效。”(记者 王艳平 张志刚 王洁莹)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