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互嵌互融同发展 通达辽阔共繁荣”主题,全力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落地生根,成效显著。
在统筹协调方面,市委统战部、市民委等13个部门联合制定分工方案,各部门各负其责,形成强大合力。发改部门制定任务清单,稳步推进现代化建设;教育部门成立义务教育集团,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公安部门打造“1+8”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特色品牌,助力各族群众跨区域融居;人社部门落实助企政策,培育18个特色劳务品牌,促进劳务输出与本地就业;住建、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也都从各自职能出发,共同推动互嵌式发展。各旗县市区也因地制宜,出台具体措施,进一步凝聚工作力量。
在空间互嵌上,通辽市积极落实户籍改革,取消城镇落户限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通过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新市民、青年人、农牧民工等群体的住房难题,提高公租房实物配租率。全市打造22个互嵌式发展试点,设立449个石榴籽工作驿站和社区,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法律援助等多元服务,促进各民族从“混居”迈向“互嵌”,从“共居”走向“共生”。
文化互嵌是一大亮点。结合“一周两月”和传统节日,开展2000余场文化活动,吸引20余万人次参与。深入推进“两个打造”,创作了话剧《马走日》、歌舞剧《彩云飘落的地方》等文艺精品,以蒙医正骨疗法为文化纽带,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同时,依托红色记忆展馆等文化阵地,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树立共同体理念。
经济互嵌方面,通辽市统筹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确定8个重点行业,推进197个重点项目。推动“产训结合”,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实施“技能内蒙古行动”,通过政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培训企业职工4500人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9万人次。精准落实就业政策,对接174家重点企业用工需求,签订劳务协作协议,培树“科尔沁黄牛产业工”、库伦荞麦“荞乡”等18个特色劳务品牌,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43.54万人。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13场次,提供8.37万个就业岗位,发挥“通辽零工”平台作用,促进就业。
在社会互嵌层面,通辽市优化城乡建设布局与公共服务配置,建立民族领域风险隐患防范化解长效机制。依托“专兼职网格员”等普法工作队,构建“多元融合”基层治理格局。调整中小学校布局,推进民汉合校、混班混宿。多部门协同,发挥医保“三重保障”制度合力,完善重特大疾病医保和救助制度,畅通流动人口参保就医渠道。
通辽市还通过构建全方位宣传网络,创新推出“道中华·有‘杏’对你说”等宣传品牌,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罕山青语”等宣传专栏,借助“敖包云”“科尔沁融声”等媒体平台,深化“互联网 + 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讲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类公约,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通辽市通过多维度的互嵌式发展,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不断加深交往交流交融,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书写了生动的通辽篇章。(记者 月琴)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