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盟市 > 乌兰察布 > 正文

  四子王旗,位于祖国正北方,与蒙古国接壤,绵亘着104公里的边境线。近年来,这片土地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中央、自治区关于边疆、边境工作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全力改善边境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提升边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祖国北部边疆的风景线更加绚丽夺目。

  智能温室入牧家,边民生活绽新花

  清晨,斯琴毕力格抖落帽子上的白色冰碴,步入温暖且绿意盎然的蔬菜种植大棚,熟练地开启了浇水、施肥等农事操作,悉心照料着第二茬的黄瓜、茄子和西红柿等蔬菜。“虽然冬天种的菜不如夏天长得那般繁茂,但赶在年前吃上自家种的菜,笃定没问题。”这位四子王旗江岸苏木额尔登嘎查的牧民,作为首个尝试蔬菜种植的“吃蟹人”,哼着小曲忙碌着,言语间满是憧憬。

  在四子王旗的版图上,斯琴毕力格的家位于草原深处,距旗政府所在地乌兰花镇260余公里。长久以来,吃菜难题一直困扰着这位边境戍边家庭。2024年4月,四子王旗委、旗政府借力乌兰察布市科技局,于卫境嘎查和额尔登嘎查两个抵边嘎查启动第一批蔬菜大棚试点建设,共建5个60平方米的大棚,“吃菜难”问题迎刃而解。

  同年9月,为有效应对天气对蔬菜大棚的影响,在三个抵边嘎查试点建设蔬菜温室大棚,各建10个3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共计30个,辐射周边90余户牧民的蔬菜需求,从根源上破解了边境地区牧民的吃菜难题。

  基建升级产业兴,边民心中喜洋洋

  改善边境生活、强化抵边苏木基础设施建设,乃是守边戍边工作的关键基石。尽管边境线上户与户间距遥远,但那一座座新建的草棚、暖棚却格外醒目。四子王旗秉持着让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信念,将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视作兴边富民、守边戍边行动的重要着力点,在“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领域持续发力。通过完善公路路网、实施安全水窖、推进通电通网等工程,切实优化边民生产生活条件。

  截至目前,四子王旗边境牧区新建草棚131处、暖棚180处,累计补助资金1385余万元;2024年新建120处草棚与61处暖棚,补助资金达340.8万元,惠及368户1048人,牧民养殖条件显著提升,幸福感与获得感满溢心间。

  同时,积极探索边境地区肉羊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对戈壁羊进行提纯复壮,并与加工或销售企业携手,构建“企业+养殖户”合作模式,企业依保底价并结合市场行情回收肉羊,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购销格局,为牧民幸福生活添彩。

  凭借边境苏木的旅游资源优势,四子王旗精心塑造草原生态游、科普探秘游、研学旅行游、康养自驾游等旅游品牌,重点打造红崖台地、胡杨林两大景区。借助乌艾线二级公路、331边防公路和乌江线环线公路,拓展全域旅游新景点,利用边防六连原哨点建设军事体验旅游区,依托查干哈撒图岩画、千年古榆、茶马古道、净州路遗址打造旅游民俗景点,发展边境体验游,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激发牧民爱边守边护边的热情。

  党建引领聚伟力,固边筑边谱新篇

  “共产党好众人晓,便民补贴暖民心,牧民生活日日新。石榴籽亲如一家,我在边疆颂党恩,党旗飘飘引前路,守好北疆赤子心。”在边境线上,江岸苏木文艺宣讲小分队趁着牧民闲暇,走家串户,奏响马头琴,拨动三弦,将戍边守疆、民族团结的故事融入音符,以欢快的旋律和即兴表演传递党的政策与声音。

  “思想先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瑰宝。四子王旗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强化思想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先导、筑牢思想防线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多元学习模式,深入研习党的理论实践知识,营造浓郁学习氛围,强化教育培训,“思想筑边”成果丰硕。

  为落实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四子王旗坚守边境党建“组织固边”的关键地位,优化基层党组织架构,由边境派出所教导员担任苏木党委委员,干警兼任嘎查职务,培育红色堡垒户和党员中心户,构建党政军警民一体化联防联控体系,切实强化基层组织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组织固边”效能。

  联防联控,守边尽责——

  “今天,苏木党委、边境派出所、红色堡垒户、党员中心户的同志们都在此,咱们一同商议联合巡边的相关事宜……”近日,巴音敖包苏木党委书记乌日罕在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防联控会议上,对地区共建的联合巡边工作进行了新一轮部署安排,切实将守边之责扛在肩上、落在实处。

  “修车库”里的守护与感恩——

  在漫长的边境国道公路上行车,车辆故障是司机们最担心的问题。江岸苏木卫境嘎查牧民钢宝力达,他的父母曾是“国家的孩子”,被善良的牧民收养。1999年,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钢宝力达参军入伍,在部队汽修班刻苦学习,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汽修工。退伍后,他毅然留在这片热土,成为一名边境公路上的道路救援工作者。他自费购置车辆并改装成流动救援服务车,其“修车库”让过往跑长途、夜路的司机们安心不少,他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着国家和这片草原。

  三代护边人的坚守与传承——

  在没有摩托、汽车的岁月里,牧民李日高每天往返15公里,坚守在边境线上,一走就是一个甲子。他从部队退役后,便加入民兵队伍成为第一代护边员,在艰苦的条件下,默默守护着边疆。在父亲的影响下,儿子李向阳接过了护边的接力棒。他最喜欢的工作,就是在边境线上绘画国旗。2003年,李向阳带着女儿李翠青和护边员在边境线上绘制了两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此后,每次巡边,他都会拿出随身携带的油漆,小心翼翼地为国旗描红添色。

  李翠青大学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繁华,回到家人身边,与爷爷、父亲一起,无论严寒酷暑、风吹雨打,都坚守在巡边路上,将青春和热血挥洒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父辈们的守边精神,守护着祖国的一草一木。

  从个人到政府,从微观的生产生活改善到宏观的产业发展,四子王旗始终将守边戍边工作贯穿各项工作之中。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实事,不断改善边境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让百姓的获得感更加充实,使牧民群众维护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决心更加坚定。通过做实“共同”文章,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祖国北疆的安全稳定防线更加牢固。(记者 孙国俊 通讯员 李宁)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编辑:吴迪
11231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30年前的乌珠穆沁草原老照片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