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网 > 盟市 > 兴安盟 > 正文

乌兰哈达镇三合村金色稻田

设施农业促增收

文艺下乡暖民心

“草原书屋”成“文化粮仓”

牛产业蓬勃发展

田园生态美

  武跟兄

  隆冬时节,寒意渐浓,在乌兰浩特市,乡村振兴主战场上仍旧迸发勃勃生机。

  前方,如乌兰哈达镇的大米,太本站镇的韭菜、花生,义勒力特镇的樱桃、草莓等优质农产品燃爆市场。

  后方,设施大棚里绿色蔬菜鲜翠欲滴、采收正忙,奶油草莓长势喜人,萌发着丰收的希望。

  从脱贫攻坚宣告胜利,到乡村振兴风帆正扬,在乌兰浩特市,一个个特色产业带动发展,一支支乡村振兴工作队接力再出发,乡村建设项目纷纷落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步履铿锵。

  产业兴旺:让农业有奔头

  土地不会说话,却蕴含着一个地方的发展智慧与人文精神。处于北纬46度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是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种植带”。无法复制的区域位置优势、优质的大兴安岭水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肥沃的土壤,让乌兰浩特市成为水稻种植的黄金产区。

  以水稻产业发展为主线,乌兰浩特市依托“兴安盟大米”品牌效应,高标准打造敖包山稻田公园、三合朝鲜族特色村寨等农旅融合示范项目,带动核心区水稻亩产值突破万元。今年,乌兰浩特市把稻米品种统一为6个品种,在种植的17万亩稻田中,标准化种植15万亩,绿色种植10.1万亩,有机种植2.65万亩,全面提升“兴安盟大米”品质。

  水稻产业的发展为乌市乡村振兴带来了新发展机遇,也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了平台。

  敖丽荣是乌兰哈达镇三合村村民,她把家里的100亩稻田交给合作社管理,自己在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工,每月能增收3500元。敖丽荣告诉记者,以前没有龙头企业带动,都是按照自己的方法选种耕种,种出的大米品质一般,卖不上好价钱,再加上每年农闲都在家闲着,一年到头收入平平。自从进了企业,她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发展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在乌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带动效应日渐突出,29家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带动2.2万农户发展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比例达到80%以上。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规范有序发展,目前工商部门注册合作社649个,在农业部门备案且运行的合作社153个,全市认定家庭农场278家,带动脱贫户291户,共525人。通过雇佣、订单、分红、土地流转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灵活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与此同时,乌市持续发展玉米产业,种植优质玉米44.05万亩,葛根庙镇、乌兰哈达镇鲜食玉米加工厂实现产供销一体,效益得到提升。实现牛产业提档升级,新型养殖模式效益明显,乌市现有牛规模养殖场22家,葛根庙镇占地100亩的西门塔尔肉牛繁育基地交工投产,一批养牛、养羊专业村初具雏形。

  家家门前长流水,户户庭院花飘香。在稻田,在乡村,观赏景色、领略民俗、体验民宿、享受美食……近年来,乌市依托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和“乌阿海满”黄金旅游圈南大门的区位优势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建设了稻田公园、水上乐园、民族村等乡村旅游打卡地。

  从“小生意”到“大产业”,乡村休闲游的发展可谓数量与质量并重、口碑与口袋双赢,目前,已带动脱贫户883户、1728人发展农家乐、商业经营、务工就业,人均增收1433元。乡村休闲游正成为一股新潮流,既顺应了城乡居民消费拓展升级的趋势,也满足了大众旅游、全域旅游的需求,乡村休闲游展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乌市不仅立足于各地特色农产品资源的“先天”优势,还着重布局乡村休闲游这个“热”产业,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行走在乡村,乌市产业发展澎湃律动,且看且听、且行且思,一幅农村生机勃勃、产业兴旺的美好画卷跃然铺展。

  乡风文明:让日子有劲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什么是乡村的“魂”?又该如何铸造、培育和涵养?

  乡村之“魂”,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够被清晰感知,村落里如何待人接物、婚丧嫁娶,农户家有何精神追求、怎样教育后辈,乡邻间崇尚何种风俗礼仪、有什么文化活动,都折射出乡村文化振兴的需求。

  近年来,乌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创建区级文明镇3个、各级文明村37个。为持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开展“最美村规民约评选”活动,探索解决农村新生矛盾、引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新路径。目前,乌市共开展座谈会、讲座、文艺演出等活动100余场次,选树先进典型488户,通过典型示范引领,使农民群众学有榜样、做有标尺、干有方向,深入开展“积分争星”活动,有效提升农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积极性。

  同时,乌市把“草原书屋”建设作为文化惠民重点项目来抓,通过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拓展功能,切实提升“草原书屋”文化惠民作用,书屋“文化富民、文化育民”的综合效应进一步凸显。

  乡村文化振兴,不能只靠送文化,也要“种”文化,让农民自己创造文化。

  还未踏进乌市乌兰哈达镇腰乐嘎查礼堂大门,就听到一片热闹。只见该嘎查文艺队的成员们正在磨合新的曲子,七八位村民正排练舞蹈《感恩妈妈》,另一边,情景剧《婆婆也是妈》也开始了紧张的排练……

  原来,这是由该嘎查驻村第一书记牵头成立的 “文化振兴工作宣传队”正进行日常排练。腰乐嘎查尤其注重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打造一支文化志愿者队伍、挖掘一批乡村文化能人,在农村广阔天地留下一批永不撤离的文化“轻骑兵”。宣传队全体成员不仅创作排练了许多接地气、受欢迎、有底蕴的文艺节目,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还带头改变生活陋习,以身作则培育、宣传“重礼尚仁爱善”的村风家风。

  作为远近闻名的“文艺明星村”,腰乐嘎查在乡村文化振兴上下了不少功夫。腰乐嘎查以村民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探索出了“文化振兴工作五步法”,即先进典型带动、文娱活动带动、文化讲堂带动、幼儿教育带动、走访宣传带动,以此繁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火车跑得快,还得车头带。腰乐嘎查党支部以开展“争做好村民”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为抓手,从村民党员、村民代表、文艺能人、脱贫户中培树先进典型,每年年中、年末进行先锋模范党员、优秀村民代表、孝老爱亲示范户、乡村振兴标兵等“好村民”奖项评选。村干部、村民党员带头垂范,结合积分制管理的各项评分标准,鼓励村民通过参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物质精神共同富裕五个类别的评比获得高分争当先进,以此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鼓励村民代表更好服务村民、监督村务,倡导百姓遵规守约、参与乡村建设,形成了齐抓共管、共治共享的良好乡村风尚。

  一大早,腰乐嘎查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来到乌兰浩特市诚明国学幼儿园,与这里的小朋友共上国学课,两个幼儿园的孩子们共同咏读国学经典、观看情景剧《孔融让梨》,在国学经典教育的渗透中得到启迪。通过组织开展共建活动,达到培根、启智、润心、铸魂的教育目标。

  目前,腰乐嘎查幼儿园在教学中融入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老师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教授孩子们诵读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为幼儿启智开蒙,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在乌市的各个乡村,活跃着各种文艺创新要素,滋养出丰富而优秀的乡村文化。村民口袋鼓起来的同时,生活也日益美了起来!

  生态宜居:让农村有看头

  景在村中,村融景中,人居画中。

  生态是乌市义勒力特镇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优势和特色,义勒力特镇通过对乡村生态保护的统筹规划,在乡村振兴这幅画卷中适当挥洒与留白,勾勒出美丽乡村独特的韵味风貌。

  近年来,义勒力特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立完善河长制、林长制,因地制宜开展乡村造林、景观通道、庭院绿化,全面封山禁牧,推进生态修复。5年来,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46%,空气优良率长期稳定在97%以上。

  作为乌兰浩特市“后花园”,为保护好、利用好现有的绿水青山,义勒力特镇党委“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后花园”成为享誉四方的“花乡小镇”。

  这里望山见水,生态宜居,蓝天白云下,一排排整齐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随处可见的乡村美景,犹如写在大地上的“田园诗”,让义勒力特镇村民实现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景。

  义勒力特镇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乌市美丽乡村的新气象。近年来,在义勒力特镇党委引领下,镇属义勒力特嘎查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8个国家级荣誉。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义勒力特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该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农业发展方式更“绿”了。

  今年,义勒力特镇实施“四控”行动,即控肥、控药、控水、控膜,既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又促进了农产品品质提升。

  义勒力特镇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加快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今年,义勒力特镇和乌兰浩特市农牧和科技局合作,在旱田区推广玉米种植膜下滴灌、密植新技术,试验田玉米单产达到1800斤,每亩增产400斤至500斤。

  当人类更好地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山川河流、草木林石都是自然的生态馈赠,也蕴含着经济发展的无限可能。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让农村环境亮起来,生态美起来。顺应百姓对过上美好生活的强烈要求,以农村污水得到集中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明显提升为总体目标,乌市开启了一轮力度空前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截至目前,乌市已改造农村户厕3525户,清理垃圾约1.28万吨、清理村内沟渠539公里。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推动形成“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格局。同时,乌市完成了“万人千吨”饮用水水源地调查评估和保护区划定工作,对可能影响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区环境安全风险源进行排查处理,促进污水治理率逐步提高。

  以生态之美引领发展之变,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成为群众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更多山清水秀、文明和谐、宜居宜业、欣欣向荣的美丽村庄不断显现,乌市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新征程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乌市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袤乡村正迎来欣欣向荣的美好前景,无数农民正昂首阔步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编辑:周逸
113

北疆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飞“阅”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群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