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纵观古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延宕千年仍生机勃勃。
作为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兴安盟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
阵痛与希望相伴,困惑与思考同在。跨过绿水青山、穿越碧草蓝天,兴安盟以实干担当之态、饱蘸绿意之笔,践行把生态“放在首位”的使命,书写勇当“两山”转化探路者的责任。
在全区率先发布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成果,在全区率先实施“林草长制”,建立全区首个实体化运行林草执法协作机制,全国首个单体百万千瓦级陆上风电基地建成投产……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兴安盟用更多的绿色笔墨作注脚。
今日,本报推出调研报道,探寻兴安盟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地以更大格局坚持守好生态“财富”的生动实践;追溯兴安盟着力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在更深层次推动“两山”价值转化见行见效、走深走实的深刻变革。
怎样用一句话来定义兴安盟?那应该是“兴安岭上兴安盟”。
兴安盟,位于巍巍大兴安岭中段,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地位极端重要。
山从这里“起”,1/2的草原、1/3的森林、1/10的自然保护区,是保障东北乃至京津冀地区免受风沙侵袭的“安全线”;水从这里“来”,作为松花江等大江大河源头,是向东北地区源源不断输送水源的“水龙头”。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再次强调。
牢记“国之大者”,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兴安盟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1年,成为内蒙古唯一获得“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项殊荣的盟市。森林覆盖率和草原平均植被覆盖度远高于全区和全国的百分比;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走在全区前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四年增速位居全区第一。
兴安盟,“绿水青山”何以“金山银山”?何以实现“绿富同兴”的高质量发展?河清山绿,兹为见证,记者透过生态之眼,去调研探访,解码根源。
上篇:守护
因绿而生、因绿而兴,山水是兴安最靓的名片,生态是兴安最大的资源。
瞄准“一张蓝图里的国之大者”,把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首要战略定位,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是“兴安岭上兴安盟”的职责和使命。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多年来,兴安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攻城拔寨的拼劲、久久为功的韧性,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全域生态环境“脱胎换骨”式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扫了战场、创造了条件。
(一)倒逼之战——在进与退之间聚焦永续发展
“把保护兴安大地的绿水青山摆在压倒性位置。”1月14日上午,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在参加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兴安盟代表团审议时深刻强调。
为什么要摆在“压倒性位置”?
因为绿水青山是兴安盟发展的“源动力”。“生态环境是兴安盟最大的优势、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希望。”兴安盟委书记张晓兵说。
为什么要摆在“压倒性位置”?
因为守护绿水青山,也是兴安盟在严峻生态环境压力“倒逼”下的“不得不为”。
兴安盟,位于“东北森林带”和“北方防沙带”的衔接区域。北部,是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南部,是科尔沁沙地的漫漫黄沙。保护生态,不进则退。
科尔沁沙地的面积在科右中旗的版图中越来越小了!
科右中旗,科尔沁沙地的最北端,兴安盟“黄”“绿”交锋的主战场,如今风景别样。站在曾经黄沙遍地的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举目四望,沙棘连片成网,牢牢锁住黄沙。“没错,过去这儿一年两次风,一次刮半年。如今草木多了,风沙少了,走路再也不会一嘴土、一脸沙了。”当地人自豪地说。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科右中旗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植树造林大会战、治沙治水、小流域恢复,一系列组合拳,使“绿色版图”持续扩张:科右中旗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从2017年的17.64%和35.17%提高到18.54%和76.14%;沙化土地面积由611万亩减少到498万亩。
倒逼之战催生理念之变。兴安盟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全方位、全地域的生态环境保卫战已然打响——
兴安盟全境,构建“一山六河十地”生态保护格局、建设“一圈两轴八带”生态廊道体系。在北部、中部和南部,分别加强对林草生态安全屏障区、黑土地生态建管区、科尔沁沙地锁边区和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生态建设和保护。
“它们又回来了!”
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白建华一再重复。“它们”,是指有着“鸟界国宝”之称的东方白鹳,2022年春天,时隔20多年再次在保护区筑巢繁殖。
极目远望,保护区内,阿林湖、巴林湖、毛仁塔拉湿地等湖泊湿地星罗棋布,低矮如伞状的蒙古黄榆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无言地诉说着过往沧桑。“以前,风一起沙子就跟着起来了。最差的时候只剩下几个不大的水泡子。”白建华说。
科尔沁保护区命运的转折点,是兴安盟推进以水为核心、以流域治理为重点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河湖连通、水系成线,保护区恢复了重要生态功能。
“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绿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大手笔的生态建设项目次第展开,黄色褪去、绿染兴安——
全盟森林面积达2554.08万亩,覆盖率28.97%,高于全区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草原总面积达2683.88万亩,平均植被覆盖度74.14%,高于全区3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
(二)修复之功——在取与舍之间着眼河山重塑
生态地位极端重要的兴安盟,也遭遇过“成长的烦恼”。曾几何时,千里沃野、繁茂草木由于掠夺式开发、气候变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大自然的道道“伤痕”,令人触目惊心。生态修复,河山重塑,迫在眉睫。
夏日,乌兰浩特市天骄天骏生态旅游度假区山水相依、鸟语花香、游人如织。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刮风灰尘飞、下雨泥浆流”的废弃采石坑。农闲时,附近村民还常到这里继续采挖,破败景象愈演愈烈。
要一座青山,还是要一堆石料?
取舍没有悬念。2017年,乌兰浩特市全面启动“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对5座废弃矿坑修复改造,重建植被群落,2000多亩多层次绿化景观,采石坑蝶变旅游景区。
“伤痕”被抚平,曾经的“采石人”变成了“护山人”。“家乡的环境好了,我成为景区的绿化工人,一年能赚3万元。每天瞅着这美景,干活都不觉得累。”村民王哲文很惬意。
治山理水,打造万顷城市森林、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罕山生态修复示范区、神骏湾生态体验区……大地山川靓丽容颜重现,强健红城“绿肺”功能。
生态修复,重在久久为功、接续奋斗、战略定力。
兴安盟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土壤抗蚀性较弱,水土流失面积达2.07万平方公里,还有2.65万条侵蚀沟发育,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
过去的10年间,兴安盟共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81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40平方公里。
天高云淡,科右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甲哈达嘎查,一棵棵文冠果、小苹果树壮实挺拔、枝繁叶茂,曾被村民笑称“跑过去一只耗子都看得见”的荒山,经小流域综合治理满眼是绿。
“这些果树都是我们自己种的,村里也没人放牧了,大家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好生态。”村民白桂荣自豪地说。
造林难,护林更难。2020年,兴安盟在内蒙古率先实施林草长制,构建起盟、旗县市、苏木乡镇、嘎查村四级工作体系。
一大早,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党支部书记、村级林长李德生像往常一样,带上工具开车往山里跑。“我们这儿是城市后花园,责任重着呢,每天不进林子转一圈,心里就不踏实。”
两年多来,全盟2310名林草长累计巡山护林20366次,森林草原有了“贴身管家”,林长制促进了“林长治”。
定力显担当,定力见成效。生态修复、增绿护绿,兴安盟每年减少土壤侵蚀近60%,林草植被盖度提高25%。
(三)转型之择——在改与调之间探寻升级动能
选择,考验的是历史眼光。
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时,该如何抉择?兴安盟作答:坚决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面,坚决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该停的停下来:大兴安岭“挂斧停锯”,草原上停止新上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淘汰过剩落后产能,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
该调的调过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变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推进产业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65年前,伴随着第一炉铁水的流出,兴安盟最大工业企业乌兰浩特钢铁厂建成投产。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环保滞后、产业单一、后劲不足成为乌钢最大的绊脚石。
“那时候我们去一趟生产现场,回来鼻孔都是黑的。”在乌钢工作了30多年的马宝义回忆。乌钢恶劣的生产环境一度成为制约兴安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
2014年以来,重组后的乌钢累计投资60多亿元,对环保、设备、工艺全面升级改造,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今天的乌钢,建成内蒙古首个“干式超净+”超低排放环保改造和中水利用项目,实现“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运料不见料”,废水零排放,电耗、能耗分别下降24%、8%。
把经济增长限定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兴安盟加快烟草、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让工业“减碳”,让发展“增绿”。
转型是责任,更是机遇。2022年,乌钢等8户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实现产值248亿元、增长20.7%。
湛蓝的天空下,绿茵茵的青草地一望无际……通过“改羊增牛”、舍饲养殖等措施,兴安盟推进畜牧业绿色转型,为草原“减压”。
科右前旗特门乌拉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恩成卖掉自家200只羊后引进了优质西门塔尔牛,肉牛存栏量由6头发展到270多头,年收入达80万元。“和养羊相比,养牛收入高,对草场伤害也更少。”韩恩成说。
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大气面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源深度治理,着力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43.5%的国土面积被纳入生态红线保护范围,18个自然保护地“绿盾”出击强化监管,查处各类破坏生态问题。
当这些行动一一落实落细,就变成一片苍翠林海、一片碧绿草原、一汪澄澈湖泊……2022年,兴安盟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7.5%,综合指数位于全区前列,10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标准。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兴安盟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改变。
下篇:转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是生态命题也是发展课题,蕴含着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深邃思考。
以绿色提高“质”的成色,激发“进”的潜能,意味着必须跳出原有思维和路径依赖,以更宽视野、更大作为创造“绿动力”、激活“绿动能”。
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兴安盟以生态转化为突破、产业转型为重点,掀起一场深层次的调整和变革,以生态之力不断开辟新的转化路径、拓展新的转化空间,让生态“高颜值”带来经济“高价值”,高质量发展之势愈发强劲。
(一)守绿换金——在结构调整中加速绿水青山“变现”
“如果说全盟有哪一个产业最能发挥地方整体优势,以一业兴带动百业旺,将来能在全国全区占有一席之地,旅游业当仁不让。”张晓兵说。
兴安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非绿水青山莫属。怎样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兴安盟人形成共识:旅游业一马当先,是最重要的“转换器”。
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当天,阿尔山市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唤醒整个春天。第十五届阿尔山杜鹃文化旅游节浪漫开幕,广东潮州的“驴友”、黑龙江佳木斯的游客,五湖四海的人们纷至沓来,小小阿尔山短短10天就接待游客15.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8亿元。
把绿水青山成功“变现”!价值转化故事从10年前开始。2012年,阿尔山调整产业结构,在内蒙古率先实现国有林场全面停伐。
“刚禁伐时,我们真不知道该干点啥?”曾经的伐木工人郑晓林回忆。随着阿尔山大力发展旅游业,响应“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路上不用愁”号召,郑晓林很快完成了身份的转变。每年7月至10月旅游旺季,他的鹿园能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他所在的鹿村也通过发展民宿、餐饮、手工艺等,人人是老板,户户有产业。
10年来,阿尔山调结构、转动能,“守绿换金”勃发“绿色之力”——
累计实施天保工程725万亩、人工造林106万亩;森林覆盖率81.2%,绿色植被覆盖率95%;生态产品总价值量1229.33亿元,占全盟26.05%。
10年间,每年接待游客量从200万增加到峰值500余万人次,旅游从业人数从近1万人增加到1.4万人,旅游收入由千万增加到30余亿元。
时光流转,今天的阿尔山,继续调结构、提质量,持续延伸转化路径、加速绿水青山“变现”步伐——
当年运木材的山间小道,被改造成原生态枕木步道。沿“氧心森林浴道”循阶而上领略运动康养、无感疗愈等多种业态,传统看风景式的浅层森林旅游,升级为沉浸式深度体验。
鹿角湾温泉度假营地、哈拉哈漂流公园、“阿尔鹿”文创产品店……高水准产品业态不断涌现,让黑龙江游客孙英义不禁感叹:“从2006年起我多次来阿尔山,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从阿尔山放眼兴安大地,从乌兰浩特的“红色之旅”到科右中旗的“枫情马镇”,从科右前旗的“杭盖草原”到扎赉特旗的“神山珍鸟”……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在“绿色发展”的视域下,兴安盟要让旅游在全域火起来、四季热起来。
“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2023年1-6月,兴安盟接待国内游客632.62万人次,同比增长63.28%;实现旅游收入57.75亿元,同比增长148.28%。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兴安盟的故事告诉人们: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只要用新思维认识绿水青山、用新理念推动价值转化,绿水青山就一定能变成金山银山。
(二)融绿同金——在互融共赢中打通“双向”转化通道
绿水青山的兴安盟,有一个独有“身份”: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带、玉米黄金种植带和最佳养牛带,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手握生态和农牧业双重资源底牌,兴安盟通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等转换形式,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互融共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绿同金”。
7月中旬,科右前旗俄体镇齐心村凝绿滴翠,沿着被称为“乡村振兴路”的柏油路盘山而上,覆盖了整个山体的沙果树,串串晶莹碧绿的果子已挂满枝头,一丛丛、一树树扮靓山野间。
齐心村坐落在两座山之间,自从把绿色生态融入林果产业,曾经只有三五片树林的大山变成了4.6万亩森林,森林覆盖率达75%。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每年有1万吨鲜果被制成果干、果脯、果汁远销全国各地。
小果子做出大文章,齐心村只是兴安盟“藏绿于林、藏富于果”发展林果产业的缩影。目前全盟林果种植达65万亩,年产鲜果近4亿斤、产值近3.2亿元。
一个“绿”字,一头连着生态向好,一头连着产业发展。品牌带动、科技引领,则是转化之路越走越宽的“催化剂”。
“兴安盟大米”,品牌溢价已超20%,成为兴安盟最响亮的名片之一。
以“兴安产,安心选”为品牌口号,通过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形成品牌矩阵,让“优质”更“优价”。小沙果年产值1.2亿元,兴安盟大米品牌估值超180亿元……类似山水“溢价”的故事不断上演。
2022年,科右中旗白茫茫的盐碱地里,长出了亩产超540.3公斤的水稻。
几年来,兴安盟成立“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着力改良盐碱地;建立顶级科研团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如同一场接力赛,通过科技引领,兴安盟递出发展关键一棒。
“融绿同金”,把“产业融合型”“科技引领型”“品牌带动型”等价值转化模式有机组合、互相促进,绿水青山释放巨大经济潜力——
2022年,兴安盟粮食总产量134.3亿斤,实现“十三连丰”,蝉联内蒙古人均粮食商品量第一名。畜牧业生产“九连稳”,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206万头只,呈现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喜人景象。
成绩属于过去,兴安盟人深知: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结构单一,仍然是制约农牧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短板。
这表明,要在“绿水青山”上持续着墨,更要在“金山银山”上重点着力。为此,抓项目、强基地,推进“两米”“两牛”全产业链体系建设,兴安盟要让“兴安岭下米粮仓,草原深处好厨房”越唱越响亮。
(三)逐绿生金——在加“新”升值中实现绿色转型突破
今日之兴安,追寻绿色发展方式,新动能释放新活力。
2021年,兴安盟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速和投入强度增速均位列内蒙古第一位。
2022年,兴安盟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绿色冶金建材等产业板块加速壮大,工业经济全速挺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逐绿而行、聚绿生金,绿水青山加“新”升值。
站在兴安岭的浅山丘陵上极目远眺,绵延数公里的晶硅板整齐排列,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蓝光。视线尽头,我国首个单体百万千瓦级陆上风电基地——中广核一期100万千瓦风电场的229台风电机组,桨叶旋舞、化风为电。
兴安盟风、光资源富集,全年日照时数达4400小时,风能储量4000万千瓦。风和光,本就是绿水青山的一抹“底色”,更是金山银山不可或缺的“成色”。新能源发展风口,为兴安盟“两山”转化之路推开一扇新的大门。
2022年,全盟规上新能源发电量63.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2.3%。
63.9亿千瓦时是个什么概念?2022年,兴安盟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0.8亿千瓦时。63.88亿千瓦时,可以满足全兴安盟人五、六年生活用电所需,相当于节约184.73万吨标准煤。
一道简单的算术题,算出了经济账和绿色账,也算出了兴安盟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的决心与动力。
2023年,兴安盟计划实施新能源重大项目15个,计划投资175.5亿元,占全盟年度计划投资的96.4%。截至目前,兴安盟电力总装机规模684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432万千瓦,占比达到63%。兴安盟,已成为内蒙古新能源发展增速最快的盟市之一。
兴安岭上劲吹的风、恣意抛洒的光,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天合科右中旗150兆瓦光伏储能综合治沙项目,通过“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固沙保水,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金风6万千瓦风电绿电微网项目,年发电量1.9亿千瓦时,可替代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用电量的40%。
接下来,兴安盟将继续蓄力积势,实现绿色转型新突破:全力推进中广核200万千瓦等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运维服务业,推动全产业链集群发展……
绿水青山,价值几何?
2022年3月,兴安盟率先发布内蒙古首份盟市级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成果,兴安盟“生态身价”达4718.7亿元。
GEP即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和GDP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体系。GEP核算有利于推动GDP、GEP双增长,并促进GEP向GDP有效转化,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自此,兴安盟在深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历史进程中,揭开了崭新一页。
以此为起点,兴安盟持续放大生态优势,探寻、打通、拓展更多转化通道。1月16日,基于GEP核算报告,兴安盟与内蒙古森工集团签订林草碳汇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阿尔山市、突泉县作为首批林草碳汇开发试点,启动“碳”寻之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推进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管理,全力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聚力现代绿色农牧业、清洁低碳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全力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兴安盟进一步开启高质量发展绿色“密码”。
心怀“国之大者”,深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兴安岭上兴安盟”正在以“千篇一绿”的身姿,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