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式沙障车正在铺设草方格沙障。 来源:锡盟融媒
牧民正在制作铺设草方格沙障所需的稻草帘。
锡林郭勒盟是全区沙化土地面积分布较大的盟市之一,沙化土地总面积8645.8万亩,占全区沙化土地面积的14.5%。
锡林郭勒盟也是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境内浑善达克沙地区域面积5294.2万亩,占浑善达克沙地总面积83%。
毗邻京津冀,生态区位尤为重要,防沙治沙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把产业发展“嫁接”到生态建设上,如何在提高治沙综合效益的同时,还能提高群众收益?
“人海”战术征服沙地略显“疲态”,无人机械、种业振兴等科技手段如何让治沙质效实现“突围”?
驯服“黄色的马驹”数十载,除了生态修复,治沙还为锡林郭勒带来了什么?
带着“课题”,记者奔赴浑善达克沙地腹地旗县,走进“沙窝子”“黄滩子”,跟随当地治沙人的脚印,实地调查沙地综合治理中的“锡林郭勒经验”。
“点沙成金”如何“变现”?
苏尼特右旗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西缘,沙区牧民就有4676人,春季风沙肆虐,逢旱沙化蔓延,可以说,苏尼特草原“苦沙久矣”。
“西苏往事”知多少?2000年左右,曾去苏尼特右旗采访的老记者们说:“在气候变化和措施不足的综合因素下,草原逐渐沙化让人看着很心疼,有些地区的牧民养畜难题频出……不过这些也都是‘往事’了!”
一句“往事”,道尽了二十多年来战沙荒、护草原的漫长历程和未来可期。
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牧民不仅要环境,也得要生存,如何让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采访中发现,牧民不仅是生态建设的主动参与者,也是生态红利的直接受益者。
凛冬时节,在桑宝拉格苏木吉日嘎郎图嘎查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区的施工现场,防风固沙及生态修复施工依旧火热。十几名当地牧民正在加紧安装网围栏,对固定沙化区域采取自然休养措施,帮助草原逐步恢复生态。
都希格是其中的一员,他向记者介绍,项目区的沙地离家很近,在这里参与治沙,也能做到顾家治沙两不误。“这片沙区也在影响着我家的草场,在这里参与治沙,一个月还能获得9000多元的收入,大家都愿意参与进来。”都希格说道。
以2024年为例,苏尼特右旗结合本地实际,实施了“政府主导+企业合作社组织+牧民参与”的协作机制,依托“以工代赈”“投工投劳”政策,积极引导沙区牧民及其合作组织参与治沙,通过承担项目、租赁房屋机械设备等方式获得收入。
是传统牧民,也是治沙工人,就是苏尼特右旗解决“要生态”还是“要生存”问题的“两全法”。
“以工代赈”的治沙新思路,汇聚了苏尼特右旗5家合作社、220余名当地牧民,发放劳务报酬260余万元,人均增收达到了1.1万余元,生态环境和牧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同步改善。
光靠真金白银的实在投入,还不足以真正壮大治沙力量。主动求变、投入产业,让治沙各个环节得以完善,才是攻克防沙治沙困难中的“坚韧利剑”。
长期以来,铺设草方格沙障所需的稻草帘主要从外地购进,长距离运输时间缺少保障,成本也难以控制。
去年9月,赛罕乌力吉苏木敖伦淖尔嘎查的牧民高娃将闲置牛棚改造成了生产车间,办起了稻草帘生产加工厂。高娃介绍,加工厂吸引了周边50多名牧民,参与加工获得的收入对他们来说十分可观,甚至有些人的收入水平已经超过了牛羊养殖。
“在这工作了3个多月,收入对我们家里帮助很大。”脱贫户乌云其木格是加工厂的一员,除去劳务收入5000多元,当地政府还向她发放了每月500元的补贴。
经过数据测算,高娃的加工厂一天生产的10万米稻草帘,可满足150亩草方格沙障铺设的材料需求。目前,已有70余万米被应用在苏尼特右旗的治沙项目中,实现了治沙物料“当地产当地用”,节约了运输成本的同时,也解决了生态治理下牧民赚钱养家的难题。
既要有“绿色底蕴”,更要有“绿色动能”,治沙是生存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沙地治理项目带动着地方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向沙地聚拢,实现“生态治理”“经济发展”两不误。实践证明,锡林郭勒盟结合本地实际,推广“以工代赈”“投工投劳”政策,鼓励当地农牧民投身治沙产业,兼顾防沙治沙和牧民收益的经验是可行的。
科技“突围”如何带动绿色“突围”?
栽种柠条、红柳、黄柳等沙地植物,是沙地治理中常见的方式之一,人工插苗费时费力、效率不高,大搞人海战术固然直接有效,但沙不等人,赶在风卷沙丘之前拿下这片治沙阵地,科技创新的“高性价比”尤为凸显。
在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治理歼灭战的核心战场,全区首个无人驾驶机械规模化治沙项目在此启动。一辆辆“履带铁盒子”加足马力,沿着既定路线开展松土、扦插、浇水、压埋等一系列种植作业。
“无人机我见得多了,见无人造林机还是第一次!”全程无人看守、全自动的酷炫科技令记者一行印象深刻。
内蒙古锦泰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员郭杨介绍,这一批全自动荒漠化综合治理机器人、半自动荒漠化综合治理机器人融合了多项先进技术,可适应更为复杂严峻的沙地作业环境。
“13台机械装备同步配合开展治沙造林作业,工作效率是人工效率的3倍到5倍。”郭杨对记者说道。
在治理现场,沙地治理机器人所到之处,柳条规整伫立。条条履带走出的治沙印记,为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指出了清晰路径,科技的赋能,让这片曾经饱受风沙侵蚀的沙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为当地坚决打赢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增添新动力。
在苏尼特右旗碱矿附近的治沙项目区,纵横交错的草方格沙障依次铺展,向着连绵起伏的沙丘深处延伸,犹如一张巨网,将项目区的流动沙地牢牢锁住,遏制了沙丘的扩散,又为一片荒沙增添了新绿。
过去,铺设草方格沙障主要采用人工压沙模式,成本高,效率低。在这一背景下,由内蒙古嘉利节水灌溉公司自主研发的牵引式沙障车应运而生。
该公司车间主任高建说:“沙障车每小时能够铺设10亩至25亩方格草沙障,可以实现高效快速大面积治沙,相较于人工,效率提升了50倍不止!”
沙障车的投入使用,为当地防沙治沙提供了有力支持,效率与成本兼顾,让人们看到科技创新在防沙治沙中的强大力量。
创新,就是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高效率治沙需要在新质生产力上找答案。伴随着锡林郭勒盟防沙治沙工程的深入推进,众多科技企业纷纷投入研发,在浑善达克沙地上开展高效治沙设备的实验和应用,越来越多的科技“新力军”正在唱响“主角戏”,帮助沙地治理实现加速、提质和增效。
跳出治沙看治沙,看点在哪?
巴图佈和是正蓝旗桑根达来镇小扎格斯台淖尔集体夏营地的草原网格员,参加草原巡护工作13年来,他对这片土地充满热爱,见证了这片草原的可喜变化。
采访途中,我们“偶遇”了一队觅食的狍子。“以前这里都是一片白茫茫的,没有什么植物。”巴图佈和指着狍子经过的区域说,“现如今都是茂密的灌木丛林,近2万只野生动物在这繁衍。”
经历过黄沙漫天的环境,再到如今的“动植物乐园”,让他更珍惜当下良好生态的来之不易,也更清楚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这一仗“非打不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沙地治理数十载,“浑善达克”为努力治沙的锡林郭勒人投来善意。
在正蓝旗那日图苏木的红柳林中,35名施工人员利用割灌机进行人工平茬作业。通过科学的平茬,可以有效激发灌木的再生能力,促进灌木林更新生长,从而增强其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平衡。
平茬下来的灌木柳条将去往何处?跟着运送车辆,记者来到了内蒙古丰佐纪元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正蓝旗的厂房内。
在这里,沙地上的红柳条变成了牛羊眼中的“可口饲料”。
用红柳条制作而成的全混日粮,营养搭配丰富科学,成本也进一步降低。
正蓝旗委宣传部副部长刘长永说:“对于禁牧区域的牧民来说,红柳条制成的全混日粮能帮助他们解决饲草料短缺的问题。”
不仅解决了沙地腹地牲畜的“口粮”问题,又让沙地生态得以休养生息。浑善达克沙地治理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强有力的关联,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让这片“黄色马驹”改颜换貌成为可能。
经过治理,“浑善达克”景色别致、层次丰富,“一年四季都很美”让正蓝旗青年牧民呼和图噶看到了不一样的机遇。
他利用沙地草原特色风景建起了民宿,在网络上打响了“牧人之家”的名号。“一个夏天我这里接待了2000多名游客,很多京津冀的游客都来这里捡鸡蛋、吃鸡、骑马、住蒙古包、赏星空。”呼和图噶说道。
距北京直线距离180公里,腹地拥有众多沙泉、小湖和沼泽,南部衍生出一望无际的森林,浑善达克沙地旅游资源丰富,沙地治理正在为文旅打出一片天地。
近几年来,浑善达克沙地频频亮相“热搜榜”,“浑善达克沙地自驾穿越大环线”“浑善达克沙地牛肉美食节”“在浑善达克沙地露营看星星”等等文旅词条背后,是围绕浑善达克沙地的火热文旅经济,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乘着“浑善达克快车”,踏上了文旅产业路,曾经的“沙窝子”,变成了百姓心中的“金窝子”。
除了经济富足,衣食住行也是民生的大议题。
在沙区生活,治沙工程运输不便,人口出行也是难题,要如何破解?
穿沙公路就是其中的“灵丹妙药”。
通过建设穿沙公路,将沙地切割成块、分区治理,以路治沙;路旁种植防风固沙作物,以路为基向沙海深处延伸,实现绿色护路。
在苏尼特右旗赛罕乌力吉苏木敖伦淖尔嘎查,今年将投资1683万元,建起一条16.4公里长的达来—巴彦塔拉(锡乌界)穿沙公路;正蓝旗积极推进“以路治沙”项目,计划修建3条穿沙公路,建设总里程53.7公里,计划总投资8404万元。
公路穿越沙区和人口聚居地,在“以路治沙”助力生态恢复的同时,也方便沿线农牧民日常生产生活,带动沿线农牧民增收致富。
一条“绿色通道”串起了宏观生态和微观民生,分隔了沙漠,却让群众离便捷出行和幸福生活更近。
跳出治沙视角,锡林郭勒治沙人的脚印遍布方方面面:保护动物家园、利用植物资源、拓宽文旅路径、完善基础设施……治沙,不仅仅是治沙,更是生态秀美、产业优化、民生保障的全局、全域和全方位综合治理提升。(记者 张士霖)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