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国际 > 正文

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大街小巷整齐排列的垃圾箱。卢布尔雅那公共事业公司官网供图

2022年10月20日,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塑料展上展示的可再生塑料和回收技术。本报记者 李 强摄

英国艺术家在伦敦动物园打造名为“废弃物空间”的艺术装置,鼓励人们停止使用一次性塑料瓶。克莱尔·多赫蒂摄(人民视觉)

以色列特拉维夫阿里尔·沙龙公园一景。李咏梅摄

今年3月30日是联合国设立的首个“国际无废日”。作为一种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无废城市”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将废弃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近年来,一些国家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探索通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废弃物回收使用、科学优化垃圾分类等措施,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色列特拉维夫

填埋场变身城市生态公园

本报记者  管克江

乘飞机降落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本—古里安国际机场时,市中心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清晰可辨。这个名为赫利亚的地方,曾经是特拉维夫的废弃物填埋场。经过多年改造,赫利亚已变身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公园——阿里尔·沙龙公园,面积超过2000公顷。雨后初晴,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草香,人们在公园里聚餐、小憩、遛狗、游戏,感受着闲趣生活的惬意。山顶青草铺地、绿树环绕,公告板上的照片和文字展示着赫利亚的发展变迁。

赫利亚于1952年建成废弃物填埋场,经年累月,一度堆出一座高高的垃圾山,其散发的气味令周边社区不堪其扰,引来的大群鸟类也给机场带来安全隐患。1998年,废弃物填埋场被关闭。2005年,以色列政府决定在赫利亚及其周边地区建设公园,打造调节生态的“城市绿肺”。然而,公园的建设亟待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几十年堆积起来的垃圾如何处理,二是以后特拉维夫的城市废弃物又该怎么办?

为了处理改造这座垃圾山,以色列政府邀请国际知名工程师、设计师等参与方案设计,并很快付诸实践:公园建设所需的材料均由建筑垃圾回收而来;山中共挖出100多口井,用于收集沼气,为附近纺织厂提供重要的发电能源;山上覆盖了一层生物塑料薄膜,并铺上清洁土壤种植绿树,以免树木生长受到垃圾分解产生的细菌影响;山下还挖出一个地下水库,用于收集雨水,以供绿植灌溉。

此外,以色列政府还在赫利亚建造了多个废弃物处理设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衍生燃料工厂。每天,特拉维夫的城市废弃物由近1000辆垃圾车运抵这里,经过一道道全自动处理工序,最终实现“变废为宝”。废弃物首先通过粉碎机被切成小片,再由滚筒分拣机将有机物分拣出来,运至工厂生产成农业肥。其余废弃物则会通过风道按照重量被进一步分类,传送带上的强磁会把含铁的金属吸走,铝金属则由弱磁仪器处理。最后,红外线会扫描所有处理过的废弃物,确保没有“漏网之鱼”。残余废弃物将被进一步粉碎、干燥、压缩,成为衍生燃料,可广泛用于发电、取暖等用途。

据统计,该工厂每天可生产500吨衍生燃料,取代本地区10%的化石燃料供应。经过以上流程,80%以上的废弃物都将得到回收利用,少量无法回收的垃圾仍将运到填埋场处理。

赫利亚的变迁折射了特拉维夫城市建设理念的变化。2018年,全球23个城市联合发布“建立无废城市”宣言,特拉维夫就是其中之一。为此,特拉维夫市政府组成了官民合作团体,在纺织品、水、建筑垃圾、食物、创新科技等五个方面制定行动计划,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减少废弃物产生,发展循环经济。根据计划,到2030年,特拉维夫将在2015年基础上,将人均年产生废弃物从2.6公斤减少到2.2公斤以下,填埋和焚烧的废弃物减少50%以上,减少或禁止不可回收塑料制品使用等。目前计划已取得显著成效。

“无废城市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废弃物产生,而是要通过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减少废弃物产生,并有效进行回收再利用。”以色列作家皮埃尔·拉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色列城市人口分布集中且密度大,建设“无废城市”有助于实现更可持续发展。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

优化分类回收流程  创造美丽生活环境

本报记者  谢亚宏

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市郊的区域废弃物管理中心干净整洁,周围绿树成荫,野生鹿群漫步其间。让人很难想象的是,这里是58座城市废弃物的最终“归宿”,每年处理废弃物总量高达17万吨,占到全国总量的1/3,是欧洲最大、最现代化的废弃物处理场所之一。

2014年,卢布尔雅那成为欧洲第一个宣布实现“零废弃”标准的首都,并于2016年获评“欧洲绿色之都”和“全球十大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然而20年前,卢布尔雅那的废弃物填埋场还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据统计,当时卢布尔雅那的废弃物回收率仅为29.3%,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城市。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回收效率,卢布尔雅那市政府与市政公司不断探索,通过更新回收技术,不断优化分类回收流程。

自2012年起,卢布尔雅那市内的废弃物回收中心转移至城市的特定区域,地上分类垃圾桶与地下储存系统直接连接。其中,地上的可回收垃圾桶可以免费使用,有机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则必须刷卡计量,每月底按总量计价向市民收取垃圾处理费。按照规定,卢布尔雅那的有机垃圾袋和不可回收垃圾袋采取统一尺寸,方便根据刷卡次数计算市民垃圾丢弃量。地下储存系统则有效利用了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扮演着“小型废弃物中转站”的角色。由于垃圾在丢弃时已完成了严格分类,工作人员只需定期前往地下回收。

这一政策推出后成效显著,让卢布尔雅那可回收垃圾量增加3倍,不可回收垃圾则减少30%,同时处理成本和市民人均处理费用均有所下降。目前,卢布尔雅那共建有67个废弃物回收中心,居民能在距家150米的范围内丢弃垃圾。此外,卢布尔雅那市政废弃物处理公司还注重优化收集频率,并通过开设二手物品交易和回收中心等方式,鼓励市民在生活中尽量减少废弃物产生,尽可能延长物品的使用周期。

2015年,在欧盟资金支持下,卢布尔雅那的废弃物填埋场被改造为区域废弃物管理中心,将废弃物从单纯填埋处理改为分类与回收利用相结合。如今,不可回收垃圾仍会被送至24米深的地下填埋,只剩一根根伸出地面的排气管,提示着人们地下填埋设施所处位置。中心废弃物设施负责人万雅·法比延介绍,其余废弃物或被分类回收,或被制成生物燃料,或进行堆肥处理后用于维护城市绿地。

通过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卢布尔雅那“无废城市”建设成绩斐然。当前,卢布尔雅那的废弃物回收率已达到68%,高于欧洲平均标准,正朝着2025年达到75%、2035年成为“无废城市”的目标稳步迈进。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也早已成为卢布尔雅那市民的生活习惯。“通过科学分类,我们不仅减少了经济开支,而且拥有了更美丽的生活环境,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市民雅卡·克拉尼奇说。

德国柏林

可重复使用餐具减少包装浪费

本报记者  李  强

近日,记者在德国首都柏林一家餐厅打包食品时,发现以往的薄塑料餐盒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可再生塑料制成的黑色厚餐盒。服务员表示,这种餐盒可以重复使用,消费者可以下次来店时予以归还。

这一变化源于今年1月1日施行的德国《包装法》修订案。按照新规,德国餐馆、小吃店、咖啡馆在提供打包服务时,必须向顾客提供可重复使用的餐具,违反法令的商家将被处以最高1万欧元的罚款。此前,德国已于2021年7月禁止使用塑料刀叉餐具以及吸管、搅拌器等一次性制品。

从源头减少废弃物,一直是德国“无废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早在1986年,德国就出台了《垃圾避免产生和垃圾管理法》,提出应避免废弃物产生、推动废弃物直接利用和再生利用,同时建立了生产者责任制管理模式。1996年,德国又推出相关法规,规定对废弃物采取“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的处理方式,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对废弃物进行处理。

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变化、外卖等商业模式兴起,德国包装垃圾产生量一直处于高位,是欧洲乃至全球塑料包装垃圾产生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根据德国联邦环境局最新数据,德国平均每人每年产生包装垃圾225.8千克,每年为处理购物袋、外带杯、食品包装等一次性塑料制品,全国市政清洁成本就高达4.34亿欧元。

对此,德国不断出台针对餐具、餐盒以及饮料杯回收利用的一系列新举措,引导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一同参与废弃物减量及循环利用。在相关措施的推动下,打包餐具管理系统逐渐成为德国颇受欢迎的新型商业模式。顾客在打包外带时需要首先注册餐厅会员,餐具二维码会自动与会员二维码绑定。打包无需额外付押金,但如果顾客在两周内还没有归还餐具,就需要支付约10欧元的餐具费用。这一模式在德国很多高等院校广受年轻人认可。

除了源头减量,德国还利用市场化力量加强末端回收,双管齐下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厨余垃圾是末端回收的重点,对于其中哪些能转化为资源再利用,德国官方制定的废弃物分类指南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说明。例如,过期食品、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叶、茶包、咖啡渣、厨房用纸,以及灌木插条、树叶、花朵等都被列为可回收对象。

为了加强回收力度,在柏林,除了市政垃圾清运车外,一家名为“Refood”的企业也会定期提供车辆,主要在餐馆、食堂和超市门口“带走”剩饭剩菜、过期食品和烹调油脂等。这家企业通过回收吃剩的薯条、过期的酸奶等食品垃圾,可以从每吨有机物中制取多达150立方米的沼气,并借由热电联供系统转化为350千瓦时的电力。回收的烹调油脂则成为加工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料。仅柏林一地,每年通过回收厨余垃圾制取的沼气,可以替代250万升柴油,减少9000多吨碳排放。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26日 17 版)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方琳
81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内蒙古发掘1500多年前的北魏皇帝祭天遗址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