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吉隆坡4月27日电特写丨“新海凤”在马来西亚巴生港大显身手
新华社记者李萌毛鹏飞杨云起
清晨,马六甲海峡的第一缕阳光穿过舷窗。中国“新海凤”轮的驾驶舱内,“80后”船长宋彬聚精会神地盯着前方海面,通过对讲机下达一个个指令,指挥船员精准操控这艘舱容量超过1.6万立方米的大型耙吸挖泥船驶向指定区域,准备开始巴生西港扩建工程新一天的采砂吹填作业。
“现在我们是24小时作业,白天采砂吹填造陆,夜间挖泥疏浚航道,三个班组交替轮换在岗工作。”宋彬一边介绍,一边走到驾驶舱另一侧的耙吸装置操作台,与操作员一起仔细查看仪表显示屏上的各种读数。
这艘大型耙吸船来自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总长超过160米,宽27米,最大载泥量可达2.3万吨。蓝白色船身映衬下,从船体两侧一直延伸到船尾的黑色管道和长满“利齿”的巨大耙头格外醒目。远远望去,犹如一座移动的海上城堡。
“状态正常,开始下耙!”随着一声令下,巨大轰鸣声中,船体两侧巨大的黑色管道和耙头缓缓抬起,随后探入翻涌着白色浪花的海面之下。不一会,海底砂砾就伴随着滚滚海水被吸入巨大的舱体当中。
“这个耙吸装置,每一侧的管道都有40多米长,光一个耙头就有20多吨重,海底取砂作业每分钟能处理100立方米,两个小时左右就能装满一船。”操作员陈二超自豪地说道。
时至中午,太阳高悬,靠近赤道的热带阳光炽热毒辣。甲板下方的机械设备舱里,闷热的空间中传出巨大噪音。来自湖北的船员江正伟到舱内进行每天例行巡检,记者才跟着走了十多分钟,衣服就已被汗水湿透。
“我们都管这叫‘舱外日光浴,舱内蒸桑拿’。”施工员林德双说,在马六甲海峡这样的热带地区施工作业,很多船员每天工作下来至少要换两身衣服。
“00后”船员蒋文去年刚大学毕业,这是他第一次到海外参加工程建设。这名来自湖南的小伙子说,他从小就向往大海,所以选择了港口相关专业。“我很自豪能为中马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出一份力。”
“新海凤”轮政委陶瑞强介绍说,“新海凤”轮到马来西亚参加工程建设已经不是第一次。虽然体型庞大,但“新海凤”轮的施工精度能够达到厘米级。“如今,我国船舶经过不断技术升级,已经具备高度智能化、精准化施工能力。凭借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疏浚系统,以前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操作,现在可以实现‘一人疏浚’。”
驾驶舱内,驾驶台的雷达显示屏闪烁着密密麻麻的线条和绿色三角符号,一旁电台里不停传来附近往来船只和港口调度员的声音。带有世界各地口音的英语呼叫和应答在回响,似乎不断提醒着所有人,“新海凤”轮此刻正身处全球最繁忙的国际航道。
据马来西亚巴生港务局主席欧阳捍华介绍,马来西亚货物运输体系中,空运和陆运占比仅为10%左右,海运占比将近90%。巴生西港作为巴生港主要的集装箱码头,承担着马来西亚国际贸易物流枢纽的重要角色,扩建工程将帮助巴生西港的集装箱吞吐能力翻倍。
扩建工程项目部分管安全、健康和环保事务的经理艾玛·宾蒂·贾迈勒说,很高兴看到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开展这个项目。项目不仅雇用马来西亚本地员工,还与周边社区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中国企业带着先进技术来到马来西亚,将帮助加快项目进度,助力马来西亚发展。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