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冬奥会开幕式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美学奇妙结合
2月4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再度携手。
2月4日,恰逢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
开幕式有哪些突出亮点?“立春”在中华文化里有何寓意?中华文明和奥林匹克象征的希腊文明,有哪些共性和相通之处?
为此,新京智库举办了“立春和冬奥会相遇的中西文化对话”圆桌研讨会。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文明》杂志社等单位的专家进行了探讨。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更现代
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迎客松盘桓鸟巢;从手手相传国旗,到五星红旗与冰雪五环交相辉映。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创意震撼人心,让人拍案叫绝。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梁亚滨表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充满了中国美学的意趣和山水画的美感。中华文明一直在强调黄河文明,黄河文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创意从形象的角度出来,背后体现出农耕文化特色。黄河之水天上来,汇入黄河,流入大海,这体现出的就是融入世界,“我们有自己的特色,但我们的特色最终是融入世界。”
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蒋小杰表示,开幕式之前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展示,令人印象深刻。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现代的奥林匹克在此时此刻的交汇,让我们对文明互鉴、文化交融有了全新的体验。这场清晰、浪漫的开幕式充分展现了文化之美、简约之美、科技之美,浑厚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看完开幕式后,梁亚滨表示,那个“雪花火炬”环节很有特色。一是,创意很特别,有各个参与国家的名字,寓意和造型都特别好。二是,小火炬既保持了传统,又节能环保,配上巨大的雪花造型,明亮醒目,而且营造出一种空灵美。
《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说,看了开幕式,觉得还是“很张艺谋”。从现在回望奥林匹克发展的历史,大家对技术实际上是没有感觉的,恰恰人文、文化的元素,会给人印象深刻。
冬奥会体现文化共同体构建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姬德强表示,举办奥运会要立足于本国的文化,这是一个基本前提。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化层次不一样,从而使得呈现出来的以国家为主体、以主办城市为载体的奥运会的组织形式和文化表现方式具有独特性甚至唯一性。
在姬德强看来,后疫情的全球背景使得大家意识到共存、共享、共建的重要性。回看走过来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呈现的是中国之中国;在全球化程度比以前更高的情况之下,北京冬奥会呈现的则是从‘中国之中国’往内看,到‘全球之中国’往外看的文化自信。”
蒋小杰表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表现手法,跟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了相当大的不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多借助有形器物文化来展示,而此次冬奥会的开幕式,用二十四节气、“中国门”、“中国窗”、“中国结”这样的一些观念文化元素来呈现。“我们不用刻意表现我们是谁,但同时也就表明了我们是谁。这本身就是对文化自信的一种表达。”
对于冬奥会背后所体现出的文化自信,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资深研究员、中国道路与中国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谢茂松表示,从学理和时代方向来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最重要的就是展现了文明主体性。文明主体性跟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不是脱离的,文明的主体性与国家的主体性和民族的主体性是三位一体的,国家主体性、民族主体性在根本上也是文化、文明的主体性。
谢茂松指出,北京冬奥会在立春这一天开幕,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一直都是活生生的。这是一个连续未断裂的文明大国的一种文明自信,这种连续性文明的文明自信所体现出来的普遍性涵摄西方文化的普遍性。
在娄晓琪看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1892年到2022年,经历了130年的发展,它的文化发展也是从1.0到2.0的变化。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体育竞赛,不同的国家把它的文化、体系融入以后,使其更有冲击力、激情,不断融合发展。
娄晓琪表示,中华文明的发展从历史上看一直是开放的姿态,这也使中华文明的成果在形成过程中不断沉淀、融合、壮大。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包容性,不仅仅是以我们自身创造的文明为基础,而是以亚洲和整个世界文明为基础,所以中华文明发展到了今天。
在梁亚滨看来,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正如在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奋斗;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我们要体现的是这种精神。“所以这次北京冬奥会,我们欢迎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无论社会制度怎么样都来,你来我们欢迎,你不来我们无所谓,这体现出的是更多的参与性。”
“立春”预示万物“向阳而生”
娄晓琪表示,奥运会的一个特点是青年激情的融合,在竞技规则下,用一种激情、竞赛、展现自我的形式,在规则下对抗、竞争,展示青春活力。“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奥运和立春,我想有一个词就是‘向阳而生’,其实立春就是自然生命的新的轮回。”
谢茂松则表示,从中国传统的思想来看,“立”就是开始的意思,就是春天阳气开始建立,所以叫立春。北京冬奥会主题的关键词就是“一起向未来”,中国传统里,也是大家一起来举办立春仪式,就是一起面向未来。“立春是整个阳气初升的时候,也预示着中华文明的复兴前程远大,也就是《易传》里讲到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姬德强看来,春天对中国人来讲,是很重要的概念,比如我们讲“春天的故事”,不是一个季节问题,至少不是一个简单的季节文化,它代表了改革开放、中国发展的这种新的政治话语。
北京冬奥会恰逢中国农历立春。蒋小杰表示,“立春”里面有两层含义,首先意味着“四时始建”。这与人类开启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新时代相辉映。立春还有融雪的意思。阳气萌发是从冬至开始,到立春时开始蒸腾而出,于是大地解冻,万物复苏。这又与奥运五环“破冰”而出相互映衬。美好生活为人类所共同向往,有赖不同文化之间开放融合、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
讲好中国故事需打通三个层次
姬德强表示,后疫情时代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矛盾、争端,以及逆全球化气氛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前提下,如何讲好中国传统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其中的构成要素非常复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让人看到,中国在尝试着去打开自己曾经封闭的叙事边界,让所有人看到中国的现代化,通过这种高技术和奇观化的文化呈现方式,让外界了解中国,这其实很重要。
在谢茂松看来,在深刻理解自己,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时候,需要把握好高中低三个层次。“高”是要把中国整个文明底层结构理解清楚,中国文明是礼乐文明,背后有一套价值观,有一套制度安排。“中”是当代中国的制度,政治秩序安排,政治跟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低”是对生活方式的理解。这三个层次要打通。
在对外传播中,如何挖掘、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讲好开放、包容和超越的中国故事?蒋小杰认为,有两个方面很关键,一方面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面对“多元共存”这一现代社会的客观现实,我们需要积极寻求“文明共识”,发挥公共理性,增进政治商谈。另一方面,在推进中西方文化官方交流的同时,鼓励更加开放的民间文化交流。通过多层次的文化交流,让世界对中国文化有更高程度的认知、更多方面的了解。
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娄晓琪认为,开幕式在立春进行,这展示了向阳而生、适应、融合,最后达到和谐,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讲好让世界受益的中国故事,是我们讲故事的新的中心点。“一个世界愿意听的中国故事,同时也是世界的故事。”
新京报记者 查志远 柯锐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