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几日升温,初春的雪刚刚开始融化,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的道路变得更加湿滑难走。全国人大代表、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村民马慧娟不顾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直奔老乡家里。掀起帘子,抖抖寒气,坐在炕上,马慧娟掏出笔记本,和老乡聊起易地扶贫搬迁的故事。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见证者、亲历者和记录者,和易地搬迁群众沟通交流,收集大家的诉求是马慧娟的工作常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深感责任重大的马慧娟走访乡亲更频繁了。
“红寺堡区在2020年实现了脱贫摘帽,迈向了新的征程。”马慧娟说,红寺堡区为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马慧娟提交“把红寺堡区创建成为国家级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的建议,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地方的重视。当年,宁夏出台支持政策,累计整合资金57.7亿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676个,为易地搬迁群众的进一步稳定就业、增收致富打下了基础。
除此之外,易地搬迁群众的医疗卫生状况也是马慧娟关注的重点。通过深入调研,马慧娟发现红寺堡区卫生技术人员短缺,影响了基层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导致易地搬迁群众对本地就医的认可度不高,部分群众选择异地就医,不仅医保报销比例较低,还增加了额外支出。马慧娟建议,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政策,逐步提升易地搬迁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我要始终为易地搬迁群众服务,今年我的建议还是关注易地搬迁群众的生活。”马慧娟说,宁夏从1983年开始易地搬迁,共有123万南部山区群众挪出穷窝,留下了大量完整的旧址,希望能出台政策保护好、利用好这些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助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用真诚赢得乡亲信任(记者手记)
采访中,马慧娟说,许多建议都是跟村民们在炕头上聊天时形成的。
多年来,马慧娟始终为易地搬迁地区的发展,为易地搬迁群众的生活忙碌着。走街巷、坐炕头的她,用质朴的语言、真诚的交流和扎实的工作,赢得了乡亲的信任。
如今,马慧娟扛起沉甸甸的责任,不仅成为当地群众的贴心人,更用自己辛勤的付出,帮助成千上万易地搬迁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3年02月21日 06 版)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