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芳
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本质联系。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他强调,“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一系列重要论述既深刻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思想精华、鲜明特质,进一步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和“命脉”的时代价值,又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本质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文化基因,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价值观念、精神力量、舆论环境等内源性动力和现实发展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的智慧结晶。中国式现代化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的现代化,遵循着深刻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提炼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的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大特征,每个方面都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气质和思想内涵,激荡并焕发着中华文明的蓬勃生命力。比如,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践中,可以不断升华“民贵君轻、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天下为公、民惟邦本”的政治传统;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与奋斗中,可以着力强化“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的治理理念,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的精神追求;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统筹建设与推进中,可以不断熔铸“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情怀品格,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修身养性”的道德资源;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可以深刻领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成人成己”的生存方式;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抉择和铿锵步伐中,可以充分彰显“讲信修睦、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为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提供“仁者爱人、亲仁善邻”的文化保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为当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共识、汇集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秉持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改革创新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态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自律观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行风范、“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等,都为推进、拓宽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拓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基因,又是拓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为此,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科学指导。恩格斯曾指出:“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科学态度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资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二者既有着良性互动的内在逻辑,又都有着开放性的特征和意识形态上的融合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现代性视野赓续中华文脉,坚持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路、制度、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是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断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新时代坐标之中加以审视,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实现创造性转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挖掘、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强大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根源。我们要立足时代、把握时代,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更好地彰显和升华时代精神。如,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形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化人铸魂、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当这些“文物”“遗产”“文字”日益走进人民群众心中之时,当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预言的“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必将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三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大众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作为人民大众实践的现实场域,系指人们生活在其中、可以感受的客观世界,同时又蕴含着各种价值和要义,能够左右社会整体品格和个体的精神世界。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大众的生活世界,必须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衔接点和融合点,实现有机耦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要重视日常传统文艺创造,打造文艺精品,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主流文艺产品。同时,通过妥善处理“守”与“变”的关系,将“束之高阁”的高雅文艺转变为全民参与的大众文化。如,可通过选择更加贴近人民大众生活实际的微题材,采用“微科技”“微手段”“微传播”“微视频”等形式,不断扩大对人民群众的文化宣传教育辐射面和覆盖面,在“寓教于乐”的表现形式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世界之中,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实现以“文”化人之效。
四是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探源、收藏、挖掘与阐发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初心宗旨是“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强调“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宝藏,潜心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古籍,如深入探究《春秋》《史记》《论语》等典籍的思想内涵和渊源关系,从中提取古代优秀文化基因,在海内外广泛传播。当下,《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觉醒年代》《流浪地球》……这些浸润着中华文化、饱蘸着中国精神的影视精品佳作在海内外热播,就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的鲜明标识,集中展现了中国精神的气派风格,赋予中国精神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国精神得到与时俱进的历史升华,在海内外的巨大回响中迸发出更加持久饱满的精神力量和实践能量。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