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国内 > 正文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不久前闭幕的中关村论坛上,展示全球最新技术进展和重大成果的科博会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而机器人板块尤其备受瞩目。机器人也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我国机器人产业即将迎来大发展。

  不久前,在中关村论坛的科博会上,各种酷炫的机器人纷纷亮相,令人眼界大开。事实上,这些看似科幻的机器人,有些已经悄悄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

  在北京丰台的一家康复治疗中心里,一些原本行动困难的患者,正在学习如何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恢复行走。

  2017年一次意外导致邵海鹏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6个月后,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开始尝试用外骨骼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装备在人体外部的系统。它可以通过足底的传感器感知人体的运动和周围环境,然后再用身后的控制系统,以每秒数千次的计算频率来协调机器人的动作和力度,使它与人体的动作相适应。在反复训练中,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不断刺激患者的神经帮助他进行重塑,进而恢复部分行动能力。

  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帅梅:“就是通过外骨骼机器人训练,来给他建立正确的行走模式,以及正确的本体感觉,让他能重新行走。”

  由于介入得早,经过两个疗程的康复训练,他的状况慢慢改观。2018年,他甚至穿戴外骨骼机器人用9天时间走了42.22公里,创下“机器人行走马拉松世界纪录”。他还参加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官方火种汇集仪式。现在邵海鹏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

  邵海鹏 :“小目标是整一个助力脚踏车,准备把中国的版图走一圈,看看咱中国有多大。”

  胡晓雷和邵海鹏的经历很相似。起初他也是完全无法动弹,甚至无法坐轮椅,如今他已经是国家男子轮椅篮球队队员了。

  邵海鹏和胡晓雷穿戴的都是由北京大艾研发的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这是中国首个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目前,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已成为治疗脊椎损伤、下肢截瘫、偏瘫等重大恶性疾病的有效工具。

  帅梅:“国家已经出台了实施方案,我们作为业内人士,需要做的是根据这个方案继续细化和落实。中国拥有八千多万的残障人士以及数亿的老年人,他们都是未来重点关注的对象,未来我们将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打造更多满足人们需求的解决方案。”

  外骨骼机器人是众多机器人中的一种,不仅可以用于康复训练,还可以用于老年人护理、国防、制造业等许多领域。现在机器人的种类不仅多,应用场景也很广泛。为了进一步拓展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个部门发布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要使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翻番,将聚焦十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等。我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大爆发。

  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世界机器人大会副秘书长梁靓:“《实施方案》有助于增强机器人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加快实现我国机器人产业自立自强,并且还能带动一二三产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主体目的还是要推动我们国家产业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板块高质量发展,顺应世界智能科技发展大趋势。”

  目前,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极大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了抓住这一契机,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政策。这次《“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发布,可以说为下一步行动画出了路线图。

  赵春江:“它突出应用场景的打造,还有产业技术的升级和创新发展,实际上,是推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具体落地的一个具体行动方案。”

  《实施方案》聚焦十大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等。那么,为什么要聚焦这十大领域?

  梁靓:“这些领域具有应用基础好、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特点,具有推广应用的典型性,以这些领域为切入点,将对机器人产业培育新业态、拓展新场景起到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

  机器人是一种高度灵活的自动化机器。它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规划、动作和协同等。按照应用领域,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就是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种类很多,主要应用于零售、物流、医疗、教育、安防等众多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在北京协和医院,一台畸胎瘤切除手术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过,主刀的孙医生并没有站在手术台前,而是坐在电脑旁。原来,他正在用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给患者动手术。20分钟后,手术顺利结束了。

  孙医生使用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由北京术锐研发。在68个高精度伺服电机的驱动下,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可以540度自由旋转,每秒可实现千次亚毫米级精准操控,完成人手无法完成的工作。过去做类似手术需要在患者身上打四个孔,现在仅需一个。

  腔镜手术机器人代表着未来外科手术的发展方向,有很高的技术壁垒。美国公司长期占据着垄断地位,只向中国出口需要在患者身上打四到五个孔的多孔腔镜机器人,而技术更先进的单孔机器人,则禁止向中国出口。北京术锐打破了这一技术封锁。

  《实施方案》指出,要推动机器人在医院康复、远程医疗、卫生防疫等场景应用。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医院使用机器人实施精准微创手术。

  北京术锐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徐凯:“我们具体的实施方案是,跟不同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医院开展共建临床培训中心。相信新一代手术机器人借助‘机器人+’政策,能够在中国大地上尽快地铺开来。”

  服务机器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好助手,而工业机器人大多应用于工业场景,在机器人中占了大部分,它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1982年,我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在沈阳。

  工业机器人具有精准、高效、稳定、智能等特点,有助于企业降本增效,弥补劳动力不足,降低生产风险。经过多年发展,沈阳新松已经掌握了焊接、装配、物流三大核心自动化应用技术,拥有1300多项发明专利,研发出十大类上百款机器人。新松人把这些产品形象地分为“手”和“脚”。“手”,指的是各种机械臂机器人。

  在现场记者还看到不少“脚”,也就是移动机器人。比如,可用于物流行业的移动机器人、可用于医疗机构的送药机器人,还有用于汽车制造的底盘合装移动机器人。

  从2013年开始,中国已连续九年成为全球最大、增速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目前,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位居全球第五,达到每万名工人322台机器人,但只是排名第一的韩国的三分之一。因此,这次发布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便计划把机器人密度翻番。未来,随着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的成熟,工业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持续加剧,劳动力减少以及用工成本上涨的问题愈发明显。专家表示,自动化是提高现有工人生产力的最可靠方式。202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180亿元。机器人产业将随着应用场景的拓展而获得爆发式增长。

  机器人的应用是个大趋势,随着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融合应用,机器人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它也将改变制造业和其他工业领域的生产方式。牵一发而动全局,自主创新战略让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夯实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方琳
63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武汉大学的樱花如约盛放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