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8月22日电题:“浦江经验”在浦江:持续走好下访接访路
新华社记者商意盈、吴帅帅
清晨时分,浙江省浦江县杭坪镇大塘村蔬菜种植基地已是车来车往,新鲜采摘的番茄、豆角正被打包装车。货车从村里驶上210省道,不出半天,新鲜的高山蔬菜就能被送达周边大城市的市场。
20年前的“浦江下访”直接推动建成了这条带动沿线20万百姓的共富路。时过境迁,浦江县干部依旧沿着“浦江经验”指引的方向,持续走在下访接访为民办事的道路上。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改造前的金华市浦江县20省道(2003年新闻截图);下图为:改造后的210省道(2023年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用常态化下访解决问题
前不久,浦江县仙华街道五里社区的居民张玉山终于拿到了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证。
多年前的一次拆迁中,实际只拆除了部分房屋的老张家,却因误操作注销了所有土地证。如今,国土部门数据库中没有相关记录,老张和家人也只有一张纸质证明。产权没法明确,一家人不由着急起来。
“一方面怕材料补不齐办不了,另一方面手续在各个部门转一圈不知要等多久。”在一次定期接访中,张玉山等居民向浦江县委副书记钱福安反映了这个问题。
“这个事情应该给老百姓办,还得马上办。”钱福安说。通过信访联席会议纪要的形式,相关工作在部门间随即流转起来:收集资料、现场勘察、数据补录……张玉山等8户居民的“心患”陆续得到化解。
浦江县仙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树暐说,这类问题发生在乡镇街道,但由于缺少部分资料、基层审批权有限,导致问题一时难以解决。通过领导下访协调,属地具体落实,实现矛盾就地化解。
从2003年开始,浦江逐步建立起常态化信访接待机制:每月15日是县领导下沉联系乡镇、接待群众来访的固定日。此外,浦江县还实行周末开门接访制度,每周末县“四套班子”主要负责同志等,轮流到县社会治理中心开门接访。
浦江县委主要领导同志在县信访局接待群众。(冯阳康 摄)
浦江县县长胡作滔说,2015年,浦江县还在浙江省率先提出了“简单信访马上办、一般信访及时办、网上信访实时办、疑难信访监督办”的快速办理初次信访机制,以此来提高每一件初次信访的办理质量和效率,及时有效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经常下去、重在坚持
从乡镇党委书记开始算起,20年间,浦江县政协主席张建顺调整了多个岗位,但有一项工作却始终未变,那就是常态化接待群众。
2003年,张建顺到浦江县檀溪镇担任党委书记。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起初的10多天里,他的办公室外排满了等着反映问题的群众,甚至一时没法抽时间下乡。“拆迁纠纷、环境污染……涉及问题复杂多样。”
当时的情况,从一个维度反映出群众反映问题的迫切态度,也从另一个维度,让张建顺等一批浦江干部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的意义所在。
“20年的接待群众工作,让我感受到领导干部做工作有时要有‘流动商贩’的心态,到人多的地方去、到困难多的地方去,进而密切和百姓群众的联系,熟悉掌握社情民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张建顺说。
20年来,浦江县以常态化的下访接访,推动干部观念作风转变,一任接着一任干换来的是信访数量的持续下降和基层治理成效的不断优化。
数据显示,20年间,浦江县信访总量从2002年的10307件次下降到2022年的629件次;浦江县在浙江省平安建设综合考核中已连续多年居于前列。
2003年以来,浦江县还陆续出台了制度性规范。浦江县信访局信访督查专员何海深介绍,2020年,浦江“下访接访”信访工作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入第六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并最终通过了终审验收。“使‘浦江经验’进一步上升为可复制推广的‘浦江标准’。”
丰富发展基层治理“金名片”
“人行道长期存在车辆违停现象,甚至有部分盲道也因此被占用。”今年5月,在“民情暖哨”网络平台,一条市民反映的社情民意被推送给有关工作人员。
接到信息后,根据处置流程,浦江县浦阳街道党政办副主任金沁雨立即向社区和物业反映情况,工作人员随即疏导现场车辆驶离。
“现场问题暂时解决后,我们分析发现车辆乱停放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区域车位划定和停车管理存在不合理性。”金沁雨说,通过召集有关部门协调整改,目前这一路段车位已斜向排列重新划定,避免占据盲道;车辆进出道闸处的电子系统也已升级,将有效避免超量进入导致乱停放现象发生。
为了拓宽群众网上意见诉求的反馈渠道,2020年浦江县打造了“民情暖哨”网络平台,这一数字应用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哨点矩阵,增强了社情民情的发现力、处置力,服务群众更加高效精准,践行“浦江经验”有了新形式。
浦江市民通过“民情暖哨”网络平台反映诉求并进行平台首页展示。(方黎晨 摄)
浦江县委书记俞佩芬说,坚持领导下访接访不仅解决的是信访问题、治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人民立场、为民情怀;勇于担当、敢于破难的精神品质,需要我们在新时代的基层治理中继续传承践行。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