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后,丝绸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
在古丝路重要通道——甘肃省河西走廊,考古学家发掘出两汉时期数量可观的丝和丝织品,这些丝织品经修复后部分于今年9月在甘肃简牍博物馆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跨越千年时光,这些考古发现与古代丝绸之路以“丝”为轴绵延呼应,通过这根“丝”,我们又将窥见怎样的丝路万象?
这块由不同颜色丝绸拼接而成的丝织品被文物工作者形象地称为“百衲衣”。
文物工作者推测,这件出土于丝路驿站遗址——敦煌悬泉置的丝织品,可能与当时边塞戍守士兵的生活景况有关。
这件织锦残件采用汉代典型的丝织技艺——平纹经锦,此锦以深蓝为地,显黄、绿二色花,织出云气纹。专家推测该织锦曾为装饰用物。
这件漆纱以平纹绢髹漆而成,因硬挺耐用、可适度防雨防水,一般多用作冠、带、履等成型服饰。在我国山东、河南等地,曾出土过春秋后期和东周时期的髹漆编织履残片。在位于汉代边塞的悬泉置遗址发现较多漆纱,不仅说明髹漆技术和髹漆纺织品顺着丝绸之路自东而西传播,同时也说明随着张骞“凿空西域”营建官驿,汉制冠服制度也延伸至此。
丝带由一粗一细的两条织物搓捻而成,略呈绿色;帛鱼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团状米黄色帛鱼主体、红色尖饰和红色三角形饰。由于鱼和“余”同音,以帛鱼为饰,可能表达了古人对生活富足的美好期望。
这件丝织品衣残长5.5厘米,领残长11厘米,领宽0.8厘米,通袖长11厘米。衣身为单层无衬里,由红色绢制成,领部及袖缘则采用蓝色绢。对于这件丝织品,一类学术观点认为这是仿成人衣服制作的随葬品,另一类观点则认为因发现地点位于边塞军事设施遗址,文物体积较小,也可能是儿童玩偶服装。
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肖从礼介绍,根据河西走廊出土的简牍文献记载,在古丝路流通使用的丝织品至少有丝、帛、绮、练等14种品类,这些品类多样、质地柔软的丝绸在市场上备受青睐,被中西商人等同于货币使用。“丝绸实物和简牍文献相互呼应,实证了中国丝绸和丝织技法自东向西传播的历史。”
策划:齐慧杰
监制:胡国香
终审:何莉 裴蕾
统筹:王晶晶 陈倩
记者:何问
设计:王宇轩
编辑:邱星翔
学术支持: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 肖从礼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