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粮安天下,粮稳社稷。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先后遭遇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很多人担心粮食会不会减产?眼下秋收基本结束,尽管统计数据还没有最终出来,但是据判断,今年秋粮仍将是一个增产季,这也将是我国连续第二十个丰收年。那么,今年秋粮的丰收是怎么来的呢?
目前,我国秋粮收获已进入扫尾阶段,综合专家田间测产和多个部门单位预测研判,今年秋粮增产已没有悬念。
一方面是局部受灾,一方面是有望创历史新高,这成果来之不易。此前,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我国又启动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农业农村部开展了今年粮食生产的头号工程——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这也是我国农业部门首次开展这一行动。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粮食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项宇:“现在,粮食生产的情况是在专家田、试验示范田都有高产典型,但是大田的单产水平并不高,我们今年是以增加种植密度为切入点,选择100个大豆重点县和200个玉米重点县,整建制推进大面积单产提高。”
黑龙江省依安县就是这300个重点县之一,耕地面积达到430万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当地成效如何呢?
记者采访时,依安县安乐村的玉米地正好到了收获期,大型收割机在农田里忙个不停。今年,村里第一次采用了大垄双行的密植技术。大垄双行是密植农作物的一种方式,也是今年粮食增收的秘密武器。它指的是在每条垄上种植两行作物,从而达到密植的效果。
通过增加密度来提高产量,这方法听上去并不高深,但是过去为什么难以做到呢? 一开始,村里种田的“老把式”杨君对这种方法也是疑惑重重。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依安县新兴镇安乐村党支部书记李彦杰:“过去土地连不到一起,得有大型机械,有好的播种机,在1.1米宽的大垄上,从整地、起垄,要求标准非常高,才能达到增产效果。”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军:“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大多零散经营,一些先进的技术、科技赋能不充分,大型机械得不到很好应用。”
为了解决粮食增收的瓶颈,从今年开始,当地创新了农业经营模式,通过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合作社,打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合作社推举当地的能人担任理事长,由村支部书记担任合作社监事长,村民自愿以自家的承包地经营权入股。
安乐村共有262户村民自愿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加入了合作社,经营面积达到了1.34万亩。初步解决了适度规模经营的难题,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在安乐村,记者看到了一份土地经营的支出明细表。
李彦杰:“所有的投入都在这个表里,每亩地100斤肥,用了175.1元,这一项上节约每亩地就达到20元,种子、化肥、农药、全程耕种机械费用,全下来每亩地要省150元左右。”
支出明细表里降低的成本背后是当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当地成立了县级为农服务中心以及15个乡级为农服务中心、149个村级为农服务站,负责农资订购、农机调配、农技指导等工作,实现了从种到卖的全流程、全要素服务。
在成本降低的同时,较大规模推进合作经营在当地也是第一次,也面临不小的风险。粮食的种植和经营全程由合作社来进行,如果出现管理不善或者其他人为因素,粮食丰收也难以保障。
如何降低合作社生产经营的风险,确保丰收和增产?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当地建立起网格化管理、农技专家指导、农机作业质量标准等制度,保证资金安全运行,维护村民合法权益。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依安县新兴镇党委书记李佰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风险清单涉及到29项,包括春耕阶段、生产阶段、管理、收获、整地总共6个大方面。比如在农机代耕主体选择上,具体负责部门县农机总站,在选择上要充分考核资质、代耕能力,然后才能确认进入平台。”
村民加入了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但粮食经营的收益仍然属于农户。今年秋收,依安县由合作社经营的地块玉米亩产达到了1670斤,平均增产280多斤,大豆地块亩产412斤,平均增产70斤。一算账,杨君发现,同样是自家的50亩地,产量和收益都比往年增加不少。
今年,依安县加入合作社的土地有18万亩,带动玉米产量增加2144万斤,大豆产量增加642万斤。新型经营体系与作物密植的技术融合到一起,成为当地增产的密码。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副县长刘峰:“最终我们达到规模经营这几个要素,包括土地、人力、机械,能够达到最好的搭配状态,合理化运营,并且使适度的规模经营能达到最佳收益,同时为国家提出的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作出我们的贡献。”
一年来,为了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工程,中央财政投入了近200亿元,农业部门实施了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机“五良”综合性解决方案。专家测算,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粮食丰收的贡献达到73%,对实现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东北的农民老杨享受着丰收的喜悦时,湖南的种粮大户潘宝童也在经历着一次考试。眼下,南方的水稻秋收也进入尾声,在湖南省汨罗市石桥村,工作人员正在对一片今年新改的高标准农田现场测产。
承包这片农田的大户叫潘宝童,而这片农田也是他参与改造的。今年春天,湖南汨罗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筹资1.9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6万多亩。一些种粮大户自筹资金参与投资成为改田的主体,实行“谁改谁种谁管护”。当时《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潘宝童等人改田的故事,那时秋天收成如何还是个未知数。测产结果一出来,他心中揣了一整年的石头落了地。
从去年10月开始,参与投资改田的种粮大户和当地政府一起克服了贷款关、改田关、种植技术关等多项难关。在他们改田过程中,还遭遇了一个意外难题。小田改成大田后,原本小田田埂上的弱电电杆杵在了大田中间,成为了机械化作业的障碍,如何处理难倒了大家。8月份,湖南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明确了弱电线改造的职责分工、资金管理等。目前,汨罗已完成迁移弱电电杆2000多根,大型农机能够顺利开进田间作业,种粮效率大幅提高。
在秋粮生产的关键时期,中央专门安排了24亿元资金用于“一喷多促”,对于秋粮稳产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由于田块分散,水稻长势不一,无人机喷洒叶面肥这项技术在汨罗推广起来并不顺利,现在,平展宽阔的农田让这项技术更见成效。
湖南汨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曹万齐:“喷洒叶面肥可以促进晚稻的稳苗增长,及时结穗,提升结实率,从而达到提高粮食单产的目的,预计每亩可增产50斤。”
在当地村支书看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了村里的灌排设施,为以后长久的丰收奠定了基础。
今年,全国的秋粮面积达到13.1亿亩,比去年增加700多万亩,奠定了丰收的基础。今年,我国新建高标准农田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人努力,天帮忙。总体看来,今年我国粮食生产虽然局部灾害较重,但多数主产区雨水调和、光热充足,全国面上增产弥补了局部点上损失,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再次将粮食安全牢牢地攥在我们自己手中。
项宇:“总书记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各地按照心怀国之大者要求,特别是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各级党委政府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今年我们能够打赢秋粮丰收这场硬仗,是各地各部门力量集聚和各种项目资金资源集中的综合结果,保障了防灾减灾有效应对以及各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为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粮食生产如何实现持续增产、寻求新的突破?节目中我们看到,一方面在党政同责的要求下,各地加大了对粮食安全的投入和重视;另一方面,创新也是一大法宝。无论是农业技术的更新、农业经营体系的整合、高标准农田的改造维护都离不开“创新”二字。紧紧抓住创新,我国才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真正端稳中国人的饭碗。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