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1月31日电(杨英琦)记者1月31日从陕西省考古学会获悉,历经十余年考古勘探,汉唐漕渠与昆明池遗址不仅揭示出汉唐时期国家水利工程的宏伟面貌,也收获了周代水利与都城考古的重要发现,揭开了周人“南水北调”工程的神秘面纱。
漕渠是汉武帝为解决首都长安粮食问题而开凿的运河,昆明池是汉武帝为训练水军开凿的人工池沼。昆明池开凿后与漕渠相连,共同组成了庞大的水网。
2012年秋至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在配合陕西省斗门水库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先后对项目涉及的汉唐昆明池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勘探,获得了以汉唐漕渠、昆明池等水利工程为中心的一系列重要认知。
经考古确定,漕渠、昆明池的供水,均来自一条从秦岭石砭峪而下后流至石匣口村的人工河。昆明池唯一的进水口位于石匣口村西侧,其位置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在石匣口村西侧的进一步考古勘探表明,该区域至少分布有3个不同的漕渠取水口,其分布规律与历代郑国渠渠口的变迁相似,是汉唐漕渠长期在此取水、维护的见证。
2012年至2023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从考古学上确定了攸关汉唐都城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的漕渠渠首及部分渠线,确定了汉唐昆明池的池岸线和进、出水口,并发现了与文献记载一致的漕渠与昆明池间的沟渠联系。作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汉唐时期水利工程考古,汉唐漕渠与昆明池考古清晰而明确地揭示出汉唐时期国家水利工程的宏伟面貌。
此外,早在2012年昆明池考古勘探时,在昆明池池底发现一条镐京遗址附近的沟渠。数次勘探、发掘资料表明,该条沟渠与漕渠、昆明池进水河本为一条人工沟渠,其开凿于周代。汉武帝时,漕渠从该沟渠开口取水,昆明池开凿后,从昆明池取水口起至镐池段的沟渠均沦入昆明池池底。
据文献记载,该沟渠应是营建镐京后,在镐京附近开凿的滈水(镐水),是周人“南水北调”解决镐京用水的重要工程。其发现和确定,是长安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发现。滈水及周都镐京东界、南界的确定则是周代水利与都城考古的重要发现。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