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我国南方的复杂地形一直在给水稻机械化种植提出挑战,也成为我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一大短板。在水稻第一生产大省湖南,今年把集中育秧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工程,并将在春耕生产期间正式投入使用。新项目、新设备、新技术正在给当地粮食生产带来巨大变化,这实际上正是新质生产力在为农业注入焕然一新的动能与活力,促进传统农业升级、创新蝶变、面向未来。
这是我国南方水稻生产的最新一代自动化育秧流水线,一个个秧盘“坐电梯”“穿山洞”,实现了育秧的全程机械化。上面的31个传感器不停地感知每一个关键部位的实时状态,发出一个个精准指令。
据介绍,这个自动化育秧流水线只需要1.8秒就可以出一盘,一天时间可以满足500亩以上的大田面积的需求。
此外,机器上的几组传感器可以把以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的经验,全部以机器、大数据的方式进行传承。
在湖南益阳市迎风桥镇,四个村的村集体共同出资筹建的育秧工厂已经完成了主体结构搭建,将从今年春耕开始,彻底改变当地的大田育秧模式。今年,湖南将在全省117个种粮的区县市新(改)建集中育秧设施共3797个,面积超1800万平方米,新增服务大田面积550万亩。
农业农村部南方智能育秧(苗)重点实验室由湖南益阳的这家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与湖南农业大学共同承担,院校负责前沿课题研究,企业负责科技成果转化。不仅仅是水稻,其他粮油作物及蔬果的创新型装备也在同步开展研究。他们使用AI学习、仿真模拟、图像识别、自动避障等数字技术,为未来农业的育苗、采摘、品质鉴定等场景探索新的可能。
农业农村部南方智能育秧(苗)重点实验室结构设计与仿真功能室负责人刘大为称:“我们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可能都会出现机器代替人,从事这些复杂作业决策的过程。一个方面可以减低劳动强度,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我觉得是有促进作用的。我想这就是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农业的推动。”
农业农村部去年遴选了150个重点实验室,聚焦不同品种、聚焦种植养殖等不同领域,围绕突出短板全面开展科技创新。
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也在国家项目的支持下,为第一产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目前累计支持建设31个国家智慧农业创新中心、分中心和97个国家智慧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去年还遴选认定了94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有效示范带动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