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国内 > 正文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李兵峰 方雷 魏玉麟

  被誉为“导弹筑巢人”的火箭军某部导弹工程兵,与大山为伍,与岩石为伴,每天与石头不懈“斗争”。

  谈起这些年“筑巢”经历,与岩石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火箭军某部一级军士长王永锋说:“我对它们有着特殊的情感,遇到坏石质影响施工进度时,恨得牙痒痒。有时又爱之切,正是它们支撑起阵地工程。”

  该部队自组建以来,导弹工程兵们钻深山密林、赴高原戈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先后参与完成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批导弹阵地等系列工程建设。

  使命如山 铁骨铮铮

  在施工中,破碎带、泥夹石、裂隙水等险情随时可能发生,官兵时刻面临苦、累、伤、残、险的严峻考验。一次,在岩爆段施工中,王永锋钻完孔正在作业面和测绘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突然,一块比手掌大的石头从拱顶掉落下来,在他身上划下一道伤口。简单处理伤口后,他又冲在施工队伍最前面。

  “向阵地敬礼!”一声令下,在刚完工的阵地前,官兵们肃然敬礼。

  站在最前排的一名战士,左袖管里空荡荡的。这名战士叫王统伟,是一名施工骨干。那年,他与战友在铺架高空电缆时,一条电缆突然掉落。危急时刻,王统伟一把推开战友,自己却被砸碎左臂,最终截肢。后来,王统伟请求把失去的左臂埋在阵地入口处,守护心爱的导弹阵地。伤愈后,他重返施工一线。

  那一年,大学生士兵罗琦怀着拳拳报国心,放弃优厚的工作待遇,走进工程部队。执行国防工程测绘任务时,突遇山体滑坡,脚下大面积松散的岩石向山下滑动。因山势陡峭,石块越滑越快,罗琦躲闪不及,摔进100多米深的山沟中。

  没来得及留下一句话,这名年仅23岁的战士光荣牺牲。当战友们从厚厚的乱石堆中找到罗琦时,他怀里还紧紧抱着测绘仪。

  测绘技师龚晓斌被确诊为直肠癌,他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研究如何突破传统施工技术。术后仅1个月,他就执意回到战位,总结出便捷的圆坐标测量法,将工时缩减到原来的五分之一,被命名为“龚晓斌圆坐标法”。后来,他被原第二炮兵授予“导弹工程兵模范士官”荣誉称号,至今仍在施工一线奋战。

  苦乐相伴 攻坚克难

  危岩耸立、怪石突兀,不断向前掘进的作业面像是张开的“老虎口”……满身泥浆的藏族战士多登说:“这里虽然没有战火硝烟,但我们每天都在经受考验。”

  这名大学生士兵从小梦想成为一名特种兵,最终,他成为一名导弹工程兵,与大山森林为家、与戈壁荒漠为伍、与寂寞孤独相伴。

  “为导弹‘筑巢’神圣而荣光。”在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班长张军的话让多登铭刻在心,“我们虽然上不了发射场,见不到摸不着导弹,却托举它们腾飞。”

  多登向这些老兵看齐,每次任务都冲锋在前,入伍第二年就当上副班长,很快就成为连队施工骨干。

  某工程被专家称为“不良地质博物馆”,相继遭遇6次塌方、3次围岩大变形,上级先后4次组织专家组现场勘察定案。

  如另外选址,不仅耗资大而且影响工期。指挥长、分队长站了出来,党员突击队站了出来,硬是把近千根锚杆嵌入岩层深处,用一根根钢材木头给工程安上大梁。最终降伏“拦路虎”,官兵们紧紧相拥,喜极而泣。

  那年,为早日完成一项国防施工任务,这支部队展开了一场施工会战。在作业面被复施工阶段,6支专业化突击队率先开干,面对空间狭小、高温炎热的作业环境,营连干部叫响“跟我上”,广大官兵紧随其后,奋战在近50℃高温的夹缝中,克服种种困难,最终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近日,走进该部某工区,正逢施工间隙,看到一幅难得的休闲景象:阳光下,官兵们有的闭目养神,有的围坐一起玩起小游戏,有的坐着聊家常……

  让官兵们晒晒太阳,是这支部队的硬性规定。近几年,国防施工任务重、工期紧,加之深山日照时间短,有时遇到阴雨天气,官兵们半个月也难得晒到太阳。一次,上级组织正在参加施工会战的官兵调研,问到“你最缺的是什么”时,许多官兵不约而同回答:阳光。

  这些年,一茬茬导弹工程兵就这样把青春热血洒在导弹阵地。

  创新为犁 筑梦深山

  夜晚,大山深处一间施工板房内灯火通明,工程师赵彦磊一边埋头思索,一边认真做着笔记。此时,他正在开展一项新技术研究——全新模块化国防工程设计。

  怀揣着科技兴军的信念,赵彦磊先后5次主动转岗换专业,在岩层深处书写铁血担当。

  虽然双脚扎在山沟里,但是双眼要长在山顶上。一次,赵彦磊查询资料接触到数字化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便下定决心,要以此作为实现数字化施工突破口。

  经过一年多努力,赵彦磊考取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7个证书,先后攻克数字化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理论关、建筑图纸关、设备安装关、工程管理关。

  在他牵头下,一个以信息主导,集工程建模、数据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建造中心顺利建成。首次投入使用,就解决了某工程任务中的58个施工难题。

  一次,正当施工官兵为工程结构复杂、施工工艺要求高等问题发愁时,赵彦磊带着等比例三维建筑模型出现在大家面前,让难题瞬间有了转机。后来,借助这个可视化三维模型,官兵们提前40多天完成阵地工程整体施工任务,交出优质工程。

  以前在导弹工程部队,施工用钢钎大锤风钻,靠肩挑背扛手推。如今,走进施工现场,处处呈现一幅现代化施工景象。

  在一处掘进作业面,被誉为“台车大王”的一级军士长王建新钻进台车驾驶室,将设计图导入车载电脑,熟练操作几个按键,自动台车便开始灵活伸臂,不一会儿就在岩体钻出一个个炸药孔。

  “以前主要靠手持风钻打眼,不仅烟尘大、噪音大,而且不安全。人员爬上爬下,随时有岩爆、塌方等危险。”王建新说,随着逐步实现机械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建造,有效控制了安全风险,施工效率明显提高。

  “这些年来,现代科技和理念带来革命性、颠覆性变化,随着新装备、新技术引进,国防施工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效能型转变、向信息集成型跨越,我们也从传统工兵向科技工兵转变。”火箭军某部领导介绍,他们坚持科技引领、全员创新,加紧培养“小能人”“小诸葛”“小创客”队伍,打造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科技工兵,让官兵们成为创新的实践者、生力军。

  那一年,某国防工程迎来施工高峰,大批量某型号钢板应用,让打孔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使用传统手电钻方式打孔速度慢、时间长,成为制约施工的卡脖子环节。这让一级军士长崔道虎萌生了一个想法:发明一台钢板打孔设备。

  于是,崔道虎开始着手试验。他查阅10多本资料,修改了几十遍图纸,反复调整试验,最终成功研制出钢板自动冲孔机,使施工效率提升了十几倍。

  越来越多的官兵加入创新队伍。一级上士谭志红研究探索大直径药卷钻爆工艺,减少常规断面钻孔量20%以上,缩短用时30分钟;工程师宋仲华研制出掘进电动出渣运输系统,嵌入数字化指挥平台,实现出渣作业信息化控制指挥……

  这些年,一名名导弹工程兵加快认识之变、观念之变、思维之变、能力之变,把创新构想融入导弹阵地,用一个个现代国防工程铸就和平利剑。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方琳
78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二龙什台:漫山遍野披彩妆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