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似乎是陈旧的事物。长期存在于农业社会中的老手艺,在人类进入机器化大规模生产后,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近几个月的调研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非遗“老手艺”,遇上了一群“新匠人”。
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会办成了“人类想象力大赛”,很多风筝代表性传承人把传统手艺“玩出了国际范儿”,用造型新颖、科技含量十足的风筝赢得国内外游客的赞许;
苏绣的青年传承人把传统技艺与新理念相结合,把苏绣扇子做成了手机游戏中的道具,年轻的游戏玩家在游戏中能看到国家级非遗的展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老的非遗和青年人在网络世界里打上了照面;
剪纸艺术的青年传承人不仅把时尚的剪纸产品卖到全世界,而且在互联网平台上直播教学,带着网友在镜头前剪纸,一边实现“粉丝”在弹幕和留言区提出的创意,一边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
新一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人,正积极地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为“老手艺”插上时尚潮流的翅膀,为传统的文化记忆赋予当代的审美内涵,让它们重回当代生活。同时,他们通过努力,不断去实现对传承文化内核的再挖掘、文化元素的再设计、产品功用的再丰富、品牌价值的再提升,让“老手艺”在当代生活中输出功能、散发魅力。这是一番振奋人心的景象!
青年非遗传承人肩负着重要使命。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广大非遗传承人有重要的使命在肩上,有高远的目标去追逐——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的发祥地四川省青神县,已有上千年历史、世代相传的“老手艺”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而且为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竹艺名城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竹藤师”和新工种“竹藤编艺师”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非遗人才正不断适应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向着高素质、高学历、专业性迈进,也在“艺术”与“劳务”之间寻找平衡点,既带来物质生活保障,也生动地、鲜活地讲述着属于竹编的中国故事,延续着优秀传统文化。这便是非遗传承人勇担使命、善于发展的一个好例子。
在历史长河中,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到认同感。正是这种认同感,促进了文化多样性,激发了人的创造力。当前,我们进行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广大非遗传承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为我们国家的文化多样性提供更多生动载体,生产更多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的文化创新成果。
青年非遗传承人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
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科技实力的迅猛进步,为非遗的创新性继承、创造性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世界文化的广泛交流、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为非遗拥抱当代生活、赢得群众青睐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们不仅看到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青年追逐技艺,积极争取成为非遗传承人;看到唐三彩、关东内画、庆阳香包等“老物件儿”在全新设计下变身大众喜爱的艺术“潮玩”或生活用品,出现在更多的生活场景中;而且还能体会到,受到互联网深刻影响的新一代非遗传承人,拥有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乐观的心态。
当然,非遗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到《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一系列举措都为传统工艺的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如今,“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以文件形式给各部门提出要求,努力把广大青年非遗传承人的舞台建得更高更宽更敞亮。
青年人也没有辜负时代给予的条件,他们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静心习艺、扎实进步,在包容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大胆创新、跨界融合、寻求突破,不断为传统手艺注入新的灵感与活力,让古老手艺不仅“活”起来,还“火”了起来。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在广大青年非遗传承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品质,感受到了流淌于中华民族血液中的精神气魄。
我们也希望进取精神能长久地延续下去,希望青年非遗传承人能在传统手艺与时代潮流的相互碰撞中,在古老非遗与现代设计的相互交织中,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开辟出一方手艺匠人的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王玉鹏,系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宁波大学基地研究员)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