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教育 > 正文

【教育沙龙】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2023届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社会普遍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各地各高校通过着力拓展就业岗位、加快招录进程、优化指导服务等措施,帮助更多毕业生就业。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2日,就业率比去年同期高出2至3个百分点。

当前,我们还面临哪些就业压力?该如何树立理性择业观,毕业生、高校和各部门该如何进一步发力,跑出就业加速度?记者采访了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科技服务行业就指委主任委员杨仁树,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杨伟国,重庆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唐雪平。

开展精准化就业指导和服务

记者:如何看待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教育部门、各高校该如何努力?

杨伟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帮助如此大规模的高校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必然会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于:从供给方面看,除了时间相对集中,劳动力供给数量巨大,还有这些劳动力是初次就业,且对工资水平有一定要求。从需求方面看,短期内劳动力需求是既定的,无法及时回应巨大的劳动力供给,挖掘劳动力需求潜力面临诸多困难,加之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可能会出现大量替代劳动力就业的情况等。从匹配方面看,就业求职信息过载且混杂,搜寻成本太高,匹配效率低;就业求职匹配模式相对传统,目前大多是毕业生搜索岗位信息、投简历、等待笔试面试机会,这一流程效率相对低下;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把握尚不充分,就业指导能力需要提升。

杨仁树:岗位资源是大学生就业的生命线,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挖掘岗位资源,为毕业生提供量大面广、高质量的就业信息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高校的角度可以结合市场情况从以下方面重点推进:立足学校就业市场特色,继续加大访企拓岗力度,校院领导都要亲自参与其中,带头为毕业生开拓市场资源。加强校地合作,协助地方政府做好人才选聘服务工作。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招才揽士是地方发展的重要使命,将毕业生输送到重要区域、关键行业、急需岗位就业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从这个角度看,校地紧密合作才能实现目标。基于社会需求,做好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当前,不就业、慢就业、躺平、啃老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高校毕业生群体中,这些观念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障碍。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在于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引导,要帮助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理性认知职场,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还要引导毕业生树立基于社会需求和国家需要的择业观,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看,在服务国家建设需要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唐雪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多重因素影响,既有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体系的影响,也有数量增长、培养质量、自身因素的影响。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教育部门和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破解就业压力:一是精准预判。通过走访企业、开展校企对接等方式,深度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对人才供需的总量压力、结构性矛盾和就业形势做出精准预判。二是科学应变。前置就业压力,从人才培养环节下功夫,针对高校专业重复设置、招生计划缺乏宏观调控、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等问题,建立完善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三是主动求变。围绕开展精准化就业指导和精细化就业服务,建立完善覆盖高等教育全过程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利用数字化和大数据手段,实施精准就业指导。同时要主动开拓就业市场,做好政策性岗位招录,挖掘市场性岗位潜力,举办各类双选活动,为毕业生争取更多就业机会。

树立适合自己、利于社会的职业目标

记者:年轻人的择业观念和10年前、5年前相比有很大的变化。慢就业、灵活就业等新观念、新形态不断出现,一些毕业生主动选择延期毕业。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唐雪平: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多元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和职业类型多样化背景下出现的新变化,总体上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表现。毕业生做出何种抉择,取决于对当前就业形势的预判和对个人自身条件、家庭背景等的认知。目前不愿就业的毕业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方向,如考公、考研等,另一类则表现为消极就业,包括回避就业竞争而“懒就业”,因延期毕业、家庭支持而“慢就业”等,反映出学生对自我、环境和就业形势了解不够,判断不准,一定程度反映出学校在人才培养、就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方面还存在短板。解决此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是要坚持分类施策:对第一类学生主要以帮助指导为主,可通过举办考公考研专题培训班,提供科研行政助理岗位等措施给予切实帮助;第二类则以教育引导为主,更多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建立求职信心,同时持续提供就业岗位信息。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消除“应届生”身份问题,医学、法律类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制度性障碍。三是要加强舆论引导,选树一批成功就业创业典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杨仁树: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毕业生择业观念跟社会实际需求还不完全匹配。大学生对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岗位需求等外部信息的了解还有所不足,缺乏对其他就业方案的认识、准备和意愿,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该如何界定“应届生”?在招聘企业端、学校端、学生端存在不同理解。学生认为只要不毕业、不就业,就有应届生身份。所以,有些毕业生为了确保自己理解的“应届生”身份,不签协议不就业,甚至出现故意延期毕业的现象,也和社会对“应届生”概念的定义以及其能够享有的求职优势有很大关系。实际上,用人单位会认为你该毕业的时候没有毕业,一定有学业上的困难,起码不是“合格”的毕业生。所以,我还是希望毕业生们面对就业的压力不要逃避,要积极应对。

记者:理性的择业观如何形成?在引导毕业生树立理性择业观方面,需要补齐哪些短板?

唐雪平:择业观是毕业生对职业选择的根本态度和看法,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选择时的具体体现。理性的择业观,建立在对自我和外部环境有清晰认知的基础上,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目前,毕业生择业还存在盲从、攀比、重视个人价值而忽略社会价值等不良倾向。一部分学生并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在职业选择时“随大流”;一部分学生在求职时过分看重薪酬待遇;还有一部分只关注专业相关度较高的职业,忽略了长期职业发展等。

杨仁树:我们看到,一些学生就业难源于不恰当的择业观。比如,有些毕业生只追求名校深造、考公考编等,认为只有考上研究生才有未来,只有公务员岗位才是稳定的工作。这些观念存在很大偏颇,同学们不能随波逐流。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研究生、都适合做公务员。择业观出现的偏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在择业观念形成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外部环境认知。高校要引导毕业生树立理性的择业观,关键举措在于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职业世界,掌握来自客观职业世界的一手资料,开阔眼界,突破认知障碍,发现自身特长,树立适合自己和社会需要的职业目标。

杨伟国:推动形成理性的择业观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毕业生理性的职业决策,二是国家宏观政策环境。从高校毕业生职业决策角度看,在思想上,毕业生倾向于择业优于就业,希望找到与个人兴趣能力匹配度最高的工作岗位,也即寻找最理想的职业。这是“理论上的”正确的择业观。在行动上,我们希望毕业生能够做到“就业先于择业”,即在当前劳动力市场具体环境下选择最接近自己兴趣和能力的工作岗位。这既符合劳动力市场具体环境,更是未来职业发展所需,因为个人能力只有在工作中才能保值增值,所以只有就业才能保证个人职业性人力资本的持续积累,才能为将来更好的择业奠定能力基础。从国家宏观政策环境方面看,需要建立完善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理性的职业决策,一旦建立了人才自由流动机制,高校毕业生便不用焦虑纠结于初次就业决策,而能够顺利就业,认真工作,不断积累,持续进步。在这方面,最近几年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政府部门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都加大了社会招聘的力度,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良性运行。

唐雪平:在引导加强毕业生树立理性的择业观方面,高校可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就业指导教育,推进职业生涯教育本土化,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增强思政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实效性。二是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参与实习实践,增强职业环境认知,合理确定职业目标和就业预期。三是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传达就业形势变化,共同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四是要坚持环境育人与典型引领相结合。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就业,报效祖国的社会环境,加大对基层就业、征兵入伍、自主创业等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高校帮助学生树立理性择业观,必须持之以恒扎扎实实面对学生开展工作。

及时疏导,参与技能培训,寻求专业指导

记者:对于暂未就业的毕业生来说,您有哪些建议?

唐雪平:对于暂未就业且暂无就业意愿的毕业生,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不能给他们贴上负面标签。有就业意愿,但暂时或长时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要保持良好心态,增强求职信心;要多渠道寻求工作机会,如通过招聘网站、社交媒体和各类招聘会、校友老师和公共服务机构获取就业机会;要积极参加就业见习,深度了解行业职业,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快速获得进入某一职业领域的基本技能;要寻求专业的指导和支持,获得职业咨询师、职业导师等专业人士帮助,分析自身优劣势,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杨仁树:毕业生要眼光放长远,制定符合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的求职目标。在就业目标选择上切不可“钻牛角尖”,如只找某个地区的工作,或只考虑编制内的单位等,毕业生要扩展择业范围,包括就业地区、单位性质、就业岗位等,不给自己的求职设置过多约束,要多给自己机会。毕业生要着力补短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求职不成功的短板所在,并充分利用学校的就业中心或家乡人力社保等部门提供的有效资源,开展能力提升和有效的企业见习,逐步实现求职竞争力的增强。对于高校来说,应提高毕业生帮扶工作的精准化,要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锁定帮扶范围,动态掌握毕业生的实际求职需求,做好观念上的引导,精准提供毕业生需要的帮扶举措,做到分类帮扶,定向推荐。各地政府要统筹好企业招聘工作,引导企业合理制定招聘需求,避免性别、学历、学校等条件歧视,为毕业生提供公平的求职环境;同时要做好不同部门之间政策衔接工作,确保就业政策的顺利过渡,方便手续办理。

唐雪平: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关心关怀,及时跟进把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对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疏导;用好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建好区域性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信息资源共享,面向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岗位信息。人力社保部门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分析,收集和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包括工作机会、行业需求趋势、薪资数据等,帮助毕业生精准定位;要提供就业援助和职业介绍服务,开发更多就业见习岗位和公益性岗位,组织开展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整顿,严厉打击各类违规违法招聘行为,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

杨伟国:毕业生自己需要主动采取行动,继续寻找就业机会,或参加教育培训、社会志愿服务等。相关部门也应行动起来,支持他们尽快找到工作。为此,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尽可能多提供市场性岗位,包括政策性岗位,或提供实习、志愿服务等;适当适需增加如第二学历等教育项目,实施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的技能培训。

(记者 陈 鹏)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方琳
62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大美边疆·飞阅内蒙古】苍茫云海间 俯瞰马鞍山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