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教育 > 正文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可以概括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为了围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心任务统一认识,推进行动,党中央就教育强国、文化繁荣等议题开展学习、调研。2023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这次学习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推进中心任务的系列学习之一,也是统一全党全社会共识与行动的重大举措。全面深刻准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领悟“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标识话语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四个与共”这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在定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之后强调: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这样的强调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基础与保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民族地区各项工作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正能量,要切实服务于这一中心任务。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党和国家关于多民族国家建设、开展民族工作始终坚持的最为根本的主旨和原则。在新时代,围绕新的中心任务,只有实施“强国建设”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也只有实现“民族复兴”才能更好地保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做好研究、抓好关键、做好工作、讲好故事

  在随后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研究、抓好关键、做好工作、讲好故事。

  其一,做好研究——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论的力量源自理论本身的清晰内容、内涵信度与显著价值。挖掘、传播理论的力量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而理论体系的建设需要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两个逻辑”实则内隐于“两个结合”。

  历史逻辑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具有深层的历史合法性。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共同体。

  理论逻辑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涉及的理论包括中华民族多元通和哲学、大一统的政治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等等。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离不开学科、学人、学术。围绕理论体系建设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三个体系”(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激发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青年专家学者的培养,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于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中国主张、方略和理论,需要中国的学者、中国的学科、中国的学术去解释,需要建设与之相匹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需要优化、聚力中国的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与智慧。

  其二,抓好关键——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共命运”。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走过分分合合、跨过沟沟坎坎,“一时一事”从未阻挡“共命运”的步伐。这说明决定这一历史进程、命运与共的力量是从未间断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一代代中华儿女传承、创造文化,滋养文明,得以优化进步的文化、文明又不断地形塑、引领着中华民族的前途选择和方向坚守。

  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键要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生机盎然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中去找答案和密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读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与共”的内涵。这意味着,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大趋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般而言,公共领域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离不开系统有效的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侧重于培养国民的政治归属与政治认同,要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五史”教育、共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要实现各民族共命运,要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地共命运,就要不断深化中华文化认同。

  其三, 做好工作——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中华民族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共同受益者。

  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决定了各民族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就要创造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结构、社区环境和社会条件,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人口散居化是一种趋势,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成为社会发展事实,也为改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了现实参考。2020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3371.3万,流动率为26.9%,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1869.05万,流动率上升13.38%,增速超过汉族人口增速(9.76%)和全国平均增速(10.08%)。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持续提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9.84%升至2020年的13.02%。沿海地区表现出强劲吸引力,广东、浙江、福建三地集中了全国60.76%的跨省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在此背景下,各地区根据人口流动状况,在提高文化适应性等方面创造符合实际需要的交往交流交融条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人民从业重点领域已然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业领域变化背后的交往关系紧密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数据显示,少数民族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大幅下降,2000年、2010年、2020年分别是78.85%、69.42%、35.23%。第一产业以土地、草场为主要的生产资料,从业者需要依附于不动的土地与草场,而第二、三产业则主要是“人与人打交道”的产业,尤其是服务业本身就是人和人直接接触的“关系产业”。劳动、生活的过程本身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我们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有利于各族群众在这一进程中增进“四个认同”。

  人民至上是我们的遵循,我们要围绕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在制度与治理方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是通过做好新时代的各项工作,让各民族物质上富裕、精神上富足,全社会和谐和顺和美。

  其四,讲好故事——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发生学的角度讲,民众要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少需要三个途径:以引导、告知为主的教育,包括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体验、生成为主的实践,包括各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动、载体;以浸染、渗透为主的氛围引致,包括富有感染力的环境打造、氛围营造。

  宣传是生发、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做好做实“四个大力宣传”,即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成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大力”要求的是范围广、力度大。中华民族的历史,让人们唤起共同的历史记忆,把握历史规律,让人们懂得中华民族从哪里走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让人民更为深切地懂得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如何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成就,让人们深知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优势,珍惜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让我们知道一起走向哪里,如何把握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

  宣传是宣传者围绕明确目的通过事实或观念的传播借以影响他人意识和行动的社会性说服活动。宣传材料、宣传渠道和工具、宣传方式等要素会影响到宣传效果。为了提升宣传的效果效率,需要创新方式、丰富内容、拓宽渠道,讲出故事味道、故事魅力,才能做到“三个讲清楚”,即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信”则灵,“信”则通,“信”则达,讲清楚、弄明白,人们才会用心、用力去践行。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党章。时至今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大方略,这一方略涉及多民族国家的软实力建设,涉及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未来。

  (作者严庆,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12期

  作者:严庆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杨净毓
91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云端”传艺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