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诗经里一种长在水边的植物,生命力顽强。这是倡导教育兴国、实业救国的祖父为您取的名字。您的毕生工作恰在水边。
1931年,您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抗战时全家辗转逃难,心里种下爱国种子。1950年,在清华大学读大四的您,听说刚成立的大连海军学校急需物理教师,便毅然选择报名参军。
1957年,您被派往苏联进修,并从教授天文学的教员改行研究水声。期间,您敏感地发现,有两个关键技术研究室的门对中国人紧闭。
“真正尖端的东西,想从国外学、从国外买,都是不可能的。只能自己干,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骨气。”您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中国的“耳朵”,听懂大海的声音。
学成回国后您全身心投身祖国“主战场”,在“哈军工”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为国家战略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1959年,您作为中方副队长参加中苏联合南海考察,看着水碧沙明的南海,您心情复杂:“何时我们凭自己的力量来考察开发?”
30多年过去,1994年,一场中国水声界期盼已久的考察,终于出征了。您任考察队队长兼首席科学家,主持中国首次南海水声科学考察。从琼州海峡到南沙群岛,考察队航迹深入南中国海。
行至赤道附近,太阳高悬于头顶,甲板温度超过50℃,酷热难耐。长期在海上工作,淡水告罄,年过花甲的您和队员便把船上飘着油花的压载水烧开了喝。
“要想‘下五洋捉鳖’,拼的就是那股劲儿。”回想当年与您一同出海,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杨德森仍旧难以忘怀,“老师常说,有时候科研就是打仗,该咬牙的时候就得咬牙,这让我终生受益。”
坚守水声事业几十年,您写出了国际上最早集中论述水下噪声机理的著作,带出了一批批青年领军人。在服务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东风五号”洲际弹道导弹测试落点技术中,您贡献突出。您用一生“听海”,守卫着“蓝色国土”。在您的强力支持帮助下,一批中国水声领域顶尖人才快速成长,让中国成为拥有新型水声技术的国家,中国的海洋装备有了更加灵敏的“耳朵”。
(记者 何 亮)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