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1日电 (记者郝孟佳)"作为新同济人,同学们当以为祖国科教事业作出贡献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和崇高使命,并转化为崇尚科学、砥砺前行的内生动力。"今天,在同济大学举行的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寄语全体新生。
郑庆华对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做心怀梦想、志向远大的同济人;二是做踏实进取、本领过硬的同济人;三是做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同济人。
郑庆华表示,希望同学们传承和弘扬“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精神追求,胸怀理想,崇尚科学,接续奋斗,顽强拼搏,努力成为堪担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同济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致辞。学校供图
以下为郑庆华校长在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原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中学校长、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迎着蓬勃的朝阳,隆重举行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我谨代表学校,代表方守恩书记,代表全校教职员工,向来自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的5017名本科及预科生、8131名研究生表示热烈欢迎!向辛勤养育你们的家长、谆谆教导你们的师长和关心支持你们的社会各界,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感谢你们选择同济!你们的到来让同济这所百年名校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很多同学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纷纷在自媒体平台上晒出,难以掩饰你们被同济录取的自豪,对通知书外壳上动态三人划桨的喜爱,对校徽“奥利奥”的喜欢,我知道,那一刻“同舟共济”的校训已经在你们的心中生根萌芽。
同学们,从今天起,“同济人”这个共同身份将永远镌刻在你们的精神血脉之中,成为你们终身的标志。建校117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作为最崇高的使命与责任,与民族共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包括贝时璋、李国豪、裘法祖、吴孟超等184名两院院士在内的近40万名优秀人才,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同学们,你们志愿选择成为一名同济人,不仅仅意味着你们拥有了一个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身份,更意味着你们要继承和弘扬百年同济铸就的同济风骨。
同济天下是同济人最深厚的家国情怀。在同济的基因中,从一开始就注入了奋斗爱国、科教兴国、贡献报国的使命和情怀,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建校初期的“救弱莫若医,救贫莫若工”的大爱忧国,还是抗日救亡时期“脱弃工服,换上戎装”的英姿热血,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为民族前途命运的流血牺牲,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挺膺担当,一代又一代同济人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精神境界。作为新同济人,同学们当以为祖国科教事业作出贡献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和崇高使命,并转化为崇尚科学、砥砺前行的内生动力。
自强不息是同济人最刚健的奋斗精神。面对一个个时代之问,同济人用奋楫笃行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在“工程界的珠峰”港珠澳大桥、跨海超级工程深中通道等众多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建设之中,在全球最快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国产大飞机C919、探月工程等许多国之重器和“卡脖子”技术的研发之中,都留下了同济人勇挑重担、敢于创新、攻坚克难的身影。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学校提出了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三化”为新路径,全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新同济人,同学们要继续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准备好在新赛道和新领域中挑大梁、当先锋,为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新贡献。
追求卓越是同济人最澎湃的内生动力。追求卓越是争创一流、止于至善的奋斗目标,更是攻坚克难、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勇气。在青藏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毕业于同济大学铁道专业的梁文灏院士,志愿扎根祖国西部,以全新的设计思路,首创中国隧道TBM施工新技术,填补了中国铁路隧道修建史的许多空白,解决了南疆线中天山隧道、兰渝铁路西秦岭隧道、昆仑山海拔4600-4800米长年冻土层修筑隧道等“世界性难题”。追求卓越是精进不息的人生信条,更是永不停歇的激情投入。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的汪品先院士,从事海洋研究六十余载,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依然带领团队拼搏奋斗,积极推动我国南海大洋钻探、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深潜科学考察“三深”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常青院士,从事“风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面对海口骑楼老街项目,为最大限度让老街焕发新生,常青院士和他的团队扎进去一干就是13年。同学们,作为新同济人,更要发扬敢于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创新精神,唯有如此,才能超越前人,不断攀登人生高峰。
同学们,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正在“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身为同济人,必须担负起“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神圣使命,担负起“教育强国,同济何为”的时代责任,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新贡献。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百年之际,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同学们,这一时期你们正值当打之年,理应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创造者、贡献者。同学们身处这样一个伟大时代,前路漫漫亦灿灿。今天,在你们开启人生新篇章之时,作为校长,我想对大家提三点希望,与大家交流:
一是希望你们做心怀梦想、志向远大的同济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1929年,年仅16岁的李国豪考入同济大学,毕业前夕在钱塘江桥工地上的实习经历,让他对桥梁设计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国外求学期间他始终怀有一颗报国之心,下定决心要为中国的桥梁事业贡献力量,最终开创了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大跨度桥梁的时代。在刚刚走出校门的2024届毕业生中,超过70%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超过70%的研究生选择赴重点领域就业,超过20%的同学选择回家乡就业,有近260名学生选择成为选调生到基层锻炼。从李国豪老校长到一批批同济学子,我们看到同济人的梦想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梦想引领未来,奋斗成就未来。希望同学们树立成为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的远大志向,入学伊始就播下一颗梦想的种子,用日复一日辛勤的汗水浇灌它,让梦想在心中破土、壮大,把个人的梦想汇入到时代的奔腾洪流之中,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之中。
二是希望你们做踏实进取、本领过硬的同济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同济人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梦想,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步伐,就是要求得真学问,习得真本领。求得真学问就是要始终保持强烈的探索欲和创造力,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构建博专融合、文理会通的强大知识图谱,打牢学术根基;就是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要研究真问题,沉下心来做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为学术大厦添砖加瓦。习得真本领就是能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希望同学们走出象牙塔、走向广阔、真实的世界,在投身实践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服务社会中练就过硬的本领。从今年起,学校推出了“5个100”卓越星育人计划,鼓励同学们在大学期间阅读100本经典书籍、认识100位老师、走访100个地标、聆听100场报告、参加100场活动,推出这个计划的目的就是希望同学们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做到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三是希望你们做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同济人。追求卓越是同济人的内生动力与奋斗目标。不久前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上,覃海洋、陈芋汐、徐卓一、辛鑫四位同济人以2金2银的成绩闪耀在奥运赛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激动人心的瞬间。他们向我们展示了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故事,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同舟共济、自强不息、永不止步的拼搏精神。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院士带领团队师生深耕基础研究,聚焦生命科学研究前沿,潜心探索早期胚胎发育和干细胞的科学奥秘,持续发表一系列重要科学发现,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团队还积极推动临床转化相关研究,致力于辅助生殖技术革新和再生医学的发展,造福人民生命健康。人生的意义永远在于拓展而不在于固守。超越自我就是在成长的道路上,拥有一颗大心脏,不断修炼自我、提升自我,永远做一个更好的自己。追求卓越就是在学习的道路上,下得苦功夫,不断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拓宽认知边界,提升认知能力;在科研的道路上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创新前沿,敢啃硬骨头,勇闯深水区,抢占制高点,取得真成果,作出真贡献。希望同学们学习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在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当中,保持健全的人格、强健的身心和持续的动力,在学习与科研的赛场上不断超越自我、勇攀高峰。
同学们,不论时代怎样变化,奋斗始终是青春之歌的主旋律。人生因奋斗而精彩,青春因拼搏而亮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希望你们传承和弘扬“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精神追求,胸怀理想,崇尚科学,接续奋斗,顽强拼搏,努力成为堪担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同济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