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一颗珠子,左右手交替,将鱼线从孔中穿过……学生兴奋地欢呼:“我终于成功了!”身后,老师孙墨吟露出欣慰的笑容。
孙墨吟是北京市盲人学校的美工课老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孙墨吟的父亲也是特教老师,她从小受父亲影响,一直觉得当一名特教老师,帮助残障学生实现梦想,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2013年,孙墨吟来到北京市盲人学校任教。刚一上课,她就体会到种种不易。美工是一种视觉艺术,但先天失明的学生对颜色毫无感知,也很难把握物体的形状和比例关系。
“师父教我闭上眼睛备课,从视障学生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孙墨吟说。
孙墨吟口中的“师父”叫魏凡。1997年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后,魏凡就来到北京市盲人学校任教。当时学校既没有美工课,也没有相应教材。“眼睛看不见,视障学生怎么学习美工?”魏凡一度困惑。
慢慢地,魏凡摸索出了独特的备课方法:第一遍,睁眼仔细观察物体,制作教具、写教案;第二遍,闭上双眼,反复揣摩,教案中使用的方法是否适合视障学生。
一节40分钟的课,备两次课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但效果显而易见。以往学习制作中国结时,学生经常编错。直到自己闭上眼睛尝试,魏凡才恍然大悟:3根绳子粗细一致,普通人一目了然,但视障学生却很难分辨。于是,魏凡尝试用粗线或者用竹签等硬物代替中间那根线,便于区分,孩子们的兴趣油然而生。
闭眼备课的方法逐渐推广开来,更多新颖的教学方式被应用到课堂中。
视障学生通常以手代目,配合耳朵、鼻子等多种感官去感知世界。在教学中,北京市盲人学校的栗鸥老师充分调动学生手指、鼻子、耳朵等多重感官,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认知。在“泥塑——三星堆青铜面具”这节课上,栗鸥准备了三星堆考古盲盒,让孩子们亲手挖掘出青铜面具等“文物”,又通过触摸青铜面具仿真教具、听相关介绍,了解古蜀文明。经过反复打磨,孩子们做出了一个个极具想象力的三星堆青铜面具,令人惊喜。
一些学生动手能力较弱,跟不上学习进度,老师们会耐心地教他们使用剪刀等各种工具,教他们用大木珠和鞋带学习串珠……渐渐地,这些学生能自如地使用工具,体会到手工制作的快乐。“希望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困难,从而收获本领,提高自信。”栗鸥说。
“瞧,我搭的火车轨道长又长,还有白云、小花、小草,太好玩了!”一名一年级女生说,同学们都盼着上美工课。20多年来,北京市盲人学校先后开设泥工、纸工、积木、插板、丝网花、串珠、布艺等美工课程。2024年9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首套盲校美工教材投入使用,魏凡、孙墨吟、栗鸥等老师都参与了编写工作。
通过美育,孩子们从模仿到创造,用作品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们的美工作品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以美润心,使孩子们更好、更自信地融入社会,充分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孩子都绽放独特的精彩。”魏凡说,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力美工课,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是教学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09日 13 版)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