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紫苏叶
清洗
包迎春正在查看紫苏长势
紫苏叶用来垫生鱼片
盛夏时节,走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七圪台村,连接成片的温室大棚里,一株株紫苏迎来了最佳采摘期,包万柱和妻子包迎春正在地里忙碌着,采摘、分拣……俨然一副地地道道庄稼人的样子。殊不知,5年前,他们还都顶着“高学历”“海归”等各种光环,坐在高档写字楼里办公,拿着高薪,是什么样的情怀促使他们放弃了优渥的生活选择回乡种菜呢?记者7月16日就此进行了采访。
从零开始
黝黑的脸庞,瘦削的身体,戴着一顶草帽穿梭在田间地头,忙碌的时候还开着面包车拉货、送货……如果不是七圪台村主任郝晓军介绍,记者很难将眼前这个土里土气的包万柱与“海归”联系在一起。
包万柱老家在通辽市,1998年从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管理系毕业后,成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公安队伍中的一员,2001年,他决定去日本留学,次年,妻子包迎春也跟着去了日本。直到2010年,夫妻俩人才回到祖国,在北京打拼了几年后,2014年夫妻俩又作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回乡务农。这让不少熟悉他们的人大跌眼镜,对此不理解的还有彼此的父母。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读书是为了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能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一听说儿子要回乡务农,包万柱的母亲第一个不同意:“辛苦一辈子,供你出国留学,就是为了让你出人头地。干什么不好?非要从大城市跑回农村种地!”但固执的包万柱却铁了心,和妻子来到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七圪台村从零开始,一起创业,成立了内蒙古朝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了50棚紫苏。彼时,紫苏在内蒙古还十分罕见,大规模种植更是从未有过的事。
“我和爱人并不是学农业出身,之所以看好农业,是因为曾在日本的农业协会工作了5年之久,在这期间,我发现日本的农业比较现代化、机械化、规范化,日本农民的生活都很轻松,收入也高,而且当地对紫苏的需求很大。内蒙古海拔高,日照时间长,很适宜种植紫苏,再加上政府对农业扶持力度很大,所以就和妻子一拍即合,决定从种植紫苏开始。”包万柱说。
初战净亏上百万
公开资料显示,紫苏在我国种植应用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被称为“血管的清道夫”和“陆地深海鱼油”,具有清热、解毒、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作为在内蒙古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调研、建基地、修大棚、育苗,包万柱夫妇每一步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留学期间,我发现紫苏在日本被广泛应用,紫苏茶、紫苏油、紫苏系列的化妆品,当地居民爱吃生鱼片,用来垫生鱼片的叶子就是紫苏叶。”包万柱告诉记者,2015年,凭借在日本工作多年积累的人脉,他们很快打通了国际市场,与日本签订了一份年销100吨的订单农业合同,按片算是1.5亿片,每片叶子的价格为0.06元。然而,种菜事业并非想象中顺遂,因为缺乏经验,运输过程中打冷不够,保鲜不够,冷链环节出现问题,货发到日本以后叶子烂的不少。屋漏偏逢连夜雨,那一年11月末,呼和浩特下了一场大雪,一夜之间,风雪掀起大棚保温棉被,超过一半的紫苏叶子被冻坏,“紫苏一年种两茬,叶子冻了还是小事,土壤上冻后,就不能重新移栽种植了,必须等到第二年4月份才能重新种植。这次雪灾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00万元。”包万柱说。
带动上百户农民就业
夫妻俩没有被困难吓倒,第二年,他们专门从日本聘请紫苏种植专家组成团队来到呼和浩特赛罕区七圪台村现场指导,在专家的帮助下,重新改造了大棚,并及时关注天气预警,遇到大风霜冻天气,就提前到大棚进行检查,避免大棚留缝;同时,在育苗、轮作、打冷、保鲜等各个流程也有了很大进步,“由于是新鲜蔬菜,保鲜最为关键,采摘完的紫苏叶必须在4个小时内放到冷库里,我们有4个冷库,冷库的温度是3~8摄氏度,4个小时之内打冷到位,后期的保质期自然就长了。”包迎春说,不仅如此,每年还要不定期委托江苏海关技术中心进行319项检测,包括常规农残和重金属检测等。技术过关了,种植方面就不用发愁了,为了让土壤更肥沃,他们按照科学比例在地里撒上生物菌肥,再加入蚯蚓粪和发酵好的牛粪,这一年,紫苏喜获丰收,品质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平均每亩地产200万片叶子,产值达12万元,可实现1/4的纯利润。效益好了,来参观、观摩、洽谈合作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让包迎春更高兴的是,通过发展紫苏基地,带动了周边上百户农民就近就业。
在紫苏基地加工车间,20多名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采摘好的紫苏叶在这里经过清洗、精选、包装等多道工序处理后,会按照不同品级进行精细化捆扎分类,然后被送入冷库进行预冷,整个操作都是在无菌环境下进行。“现在临时工、长期工加一起有20多人,5年来,我们在七圪台村、什不斜气村、什拉乌素村等周边培训了村民200人左右,他们每年农闲时就会来基地打工,男工负责大棚管理、种植,女工负责采叶子、分叶子、包叶子。”包迎春向记者介绍道。
每年出口6000万片叶子
空气清新,绿植遍布,闲暇时坐在温室大棚外的小屋喝茶聊天,包万柱夫妇很享受这样的田园时光。“别人家的菜论斤卖,他们这儿论片卖,真是前所未闻,而且还卖到了国际市场!”“以前觉得他们上过大学喝过洋墨水,又回乡种地,这几十年的书不都白念了?现在才发现,到底是读过书的,种菜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在七圪台村,包万柱和包迎春的传奇经历被村民们津津乐道。
“紫苏成长期6个月,每个大棚(棚面积不到一亩)一年两茬,每茬6000株苗,每株每年产200多片叶子,每棚每年150万片叶子。今天下午采摘,后天上午就上了日本人的餐桌。”包万柱拿起一片紫苏叶指给记者看,笑着说道,别看只是小小的一片叶子,采摘、选择都有着很多讲究,叶子的形状必须完好,叶子的尖、根要在一条线上,且从柄到尖的直径是8~12厘米为宜,包装的时候,为了方便用户,又细分出M、L小、L大、2L不同规格的叶片,同一大小规格的10片为一捆。
包迎春接着说,日本每年从中国进口紫苏叶20亿片,其中七圪台村的订单是1.5亿片,但由于基地种植规模不够,每周最多只能发送2批100万张鲜叶,每次500千克左右,全年出售6000万片,远远不能满足订单需求。谈到下一步的打算,夫妇俩信心十足地说,目前正在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到80~100个大棚,建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紫苏示范基地,通精细化管理,延伸紫苏种植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农企加入到这一特色产业中来,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更多活力。文·摄影/记者 张巧珍 实习生 张芸 甄挺祺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