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55期德胜门大讲堂活动以“效益与责任——房地产ESG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题在北京举行。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北京金茂绿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冰受邀出席,在企业分享环节围绕“科技创新赋能中国金茂ESG战略落地”做主旨发言,全方位展现金茂绿建在ESG战略环境范畴的积极探索与有益实践,以科技创新赋能中国金茂绿色可持续发展。
此次德胜门大讲堂活动由全国工商联主办,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支持,全联房地产商会承办。该活动聚焦ESG理念,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体系、支持企业转型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而在ESG战略中排在首位的环境指标在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金茂”)副总裁、北京金茂绿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茂绿建”)董事长杨冰在活动现场表示,中国金茂作为中国中化旗下城市运营领域的平台企业,秉承“城市运营商”定位,主打“金茂府”科技住宅项目,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高端定位和精品路线。金茂绿建作为中国金茂重要的科技创新和研发平台,依托业务优势持续提供引领行业的绿色低碳服务,为中国金茂ESG绿色发展战略提供核心支撑。
随后,杨冰接受了环球网专访,详细解读了金茂绿建以科技创新汇聚核心业务优势,以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环球网:ESG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指引,是企业理解未来风险和机遇的重要框架。在您看来,ESG在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排在首位的环境指标对于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杨冰:此次参加全国工商联组织的房企ESG论坛,让我感触很深。自2004年提出以来,ESG作为一套重要的框架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非常好的路径指引。除了要关注自身发展,我们还需要关注企业与外界的各种关系,包括企业与客户、股东、员工、社会的关系。而ESG为企业处理好这四方面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站在客户角度,企业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服务客户;站在股东角度,企业要为股东创造价值、创造回报;站在员工角度,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中国金茂正在践行共创、共享、共成长的员工发展理念;站在社会角度,企业要做好社会公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这次德胜门大讲堂首次发布《中国民营上市公司ESG指数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公司总市值越大、规模越大,往往ESG表现更优异。也就是说,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ESG已逐渐从一种外在要求内化为企业自身需求。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未来无论是参与国际竞争还是国内竞争,ESG都是必须遵守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而企业作为社会中重要的单元体,我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关键作用。如果企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将为社会进步做出非常大的贡献。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企业作为社会公民,需高度重视排在ESG首位的环境指标,将经营活动纳入ESG框架体系,自觉践行生态文明建设。金茂绿建作为央企,具有服务国家战略的强烈责任感,公司业务也在积极融入国家大局。而践行ESG战略对于金茂绿建赋能中国金茂绿色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环球网:科技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关键支撑。金茂绿建秉承的“科学至上”理念让人印象深刻,请问贵司在科技创新理念落地方面采取了怎样的实施路径?能否请您结合公司科技创新成果为我们分享一下成功经验?
杨冰:今年是金茂绿建成立的第七个年头。公司成立之初,我们便立志做一家科技驱动型企业,所以在业务探索过程中始终在思考如何利用科技改变、影响行业以及如何探索行业的转型方向。
非常有幸的是,我们的母公司中国中化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中央企业,自1950年成立以来,经历过多次战略转型和业务调整。目前,集团从一家传统的贸易型企业逐步转型为一家覆盖多个行业的实业型企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着眼于新时代,集团领导层经过深入的讨论、调研与碰撞,最终确定要将公司全面转型成为一家以科学技术为驱动的综合性产业企业。集团这么好的企业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金茂绿建更多地去思考如何依托科技创新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发展。
基于这样的背景,金茂绿建坚持科技创新,通过多年探索逐步从三个方面形成了相对独特的业务思考逻辑和发展路径。
第一方面,我们始终秉承中国金茂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满足客户需求作为我们追求的价值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借助科技手段满足客户需求,是我们开展业务的第一出发点。我们的科技人居业务便是如此。实际上,这项业务就是着眼于提升居住品质,以此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此,我们在整个房地产服务中创造性地引入了能够带来衡温、衡湿、衡氧等品质体验的科技系统。同时,我们通过地源热泵系统、毛细管网系统及置换式新风系统,为客户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体验。目前,科技人居业务不仅是公司非常核心的业务,也是中国金茂的核心科技IP。
第二方面,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紧随国家战略、如何抓住行业发展趋势,所以在“双碳”战略指引下开展了一系列研发工作。比如,我们面向长江流域低温、高湿环境,研发了热源塔热泵产品;我们面向北方寒冷、严寒环境,研发了双级涡旋热泵产品。在“双碳”国家战略驱动下,化石燃料的使用将会受到严格的限制。我们如何实现电能的替代?如何在满足国家环境保护要求的同时满足客户需求?如何找到国家战略和公司业务之间的契合点?这是我们第二个思考逻辑。为此,我们现在研发的建材型光伏产品,正在从能源消费侧和生产侧打造可以产能的建筑,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公司成立初期,我读到过一本名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书。书中提到要为每一座建筑装上太阳能电池,让建筑都变成能源生产端,再通过能源互联网将能源整体调度起来。这种模式在当时看来是个特别超前的理念,而现在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最接近这一设想的建筑。我们的分布式能源站、虚拟电厂、智能电网调度、电动汽车等应用,正是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将创新设想变为现实的真实写照。
第三方面,科技创新需要先行先试、不断探索。在很多新兴技术刚出现时,我们往往并不知道它们将来会带来怎样的革命性变革,可能前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当它找到应用结合点之后就会释放出无穷力量。创新并不容易,所以我们通过产学研合作有意识地关注前沿、前瞻技术。我们会和高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我们有场景,他们有技术,我们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提给他们,他们借助技术来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用这种方式寻找技术解决方案,最终再为这些技术解决方案提供产业孵化。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主要通过以上三条路径践行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目前,我们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大概为1亿元,基本上占到公司销售额的5%左右。今年,我们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目前,我们在北京、沧州、厦门有三家自己的企业研发实验室,分别是科技人居实验室、建筑光伏实验室以及减振降噪实验室。我们现在有自己的院士工作站、两家北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还与北京邮电大学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拥有一系列专职研发人员和外聘教授。我们旗下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家,今年会再增加一家,目前已处于申报阶段。我们还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两家、高新企业六家。科技创新确实成为非常好的技术“护城河”,驱动着我们业务规模的扩大,未来我们还会持续遵从现有路径去创新发展独有业务。
环球网: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下,金茂绿建作为新能源赛道领军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规划了哪些核心方向?又是如何通过大力发展智慧能源业务带动行业及合作伙伴取得更好的环境表现?
杨冰:我们探索智慧能源业务比较早,这项业务在国家生态战略提出之后迎来了快速发展。根据BCG从我国国民经济角度对碳排放的整体分析和统计,建筑碳排放量位居第一,所以建筑成为影响中国碳排放的核心因素,涉及电力、工业、农业、建筑、交通五个部门。该报告预估建筑碳排放占比大约为30%。这还只是基于建筑建设和运营过程,如果把钢筋、水泥、混凝土及其他建材等建筑上下游材料生产过程纳入进来的话,建筑碳排放占比大约超过50%。也就是说,如果建筑和房产领域不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会严重影响“双碳”战略目标的达成。为此,金茂绿建抢抓机遇,主要从三个细分领域发展智慧能源业务。
第一个领域是从整个建筑和房地产领域,也就是从建筑运行阶段,在能源消费侧进行减碳降碳。我们的综合能源服务,也就是区域能源业务,聚焦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大户开展,包含供冷供热空调、照明、公共电梯等。为了将企业减碳降碳责任与个人绿色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我们既要在业务中减排降碳,也要在客户服务中倡导大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我们的区域能源业务能够为整个片区建设综合能源站,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为片区建筑提供清洁的供冷、供热服务,不仅大幅减少单体建筑能耗,还能通过电能替代实现大幅降碳。如果有一天建筑物使用的电全是绿色的,消耗部分又没有一点化学能源,那么整个建筑物的能源消耗侧也都是绿色的,也就实现了建筑物零碳排放目标。
第二个领域是从能源生产侧把建筑变成一个产能建筑。纵观建筑的发展,从绿色建筑到超低能耗建筑,再到零能耗建筑,最后变成产能建筑,这就需要将光伏和建筑相结合,让建筑能够自己发电,不仅大幅降低碳排放,还能形成新的电力供给。
第三个领域是从能源管理侧通过信息化平台,采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精细化管理。这样一来,可以更精细地预测能源使用需求,更精准地匹配未来使用需求,将供能浪费降至最低,可以实现将一整栋建筑的年排放从1000吨减少至800吨。去年,我们接手了天津能源托管项目,为整个片区300万㎡建筑供热,将其能耗降低了十个百分点。由于能源托管效益显著,今年这个项目的体量可能要扩大到800万㎡。这是通过精细化管理释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典型事例。
实际上,我们的区域能源服务采用了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对于政府来说,我们能够降低单位GDP能耗。对于开发企业来说,以前每座建筑要安装一套冷机空调系统,而不同业态的不同用能习惯又会导致能源浪费,现在由我们统一管理不仅可以节约投资、减少碳排放、优化管理标准,而且没有空调挂机的建筑外墙看起来更美观。
环球网:在推动“数字中国”战略实施过程中,让数据中心变得更绿色至关重要。相较于传统数据中心,金茂绿建打造的绿色数据中心具有哪些核心优势?将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带来哪些促进作用?
杨冰:任何一项业务探索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金茂绿建绿色数据中心业务也是如此。2019年,我们要在南京建造能源站,为了体现我们的业务特色,便创造性地采用设备投资1+1<2、节能效果1+1>2的“能源站+数据中心”耦合模式。经过测算,南京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耦合模式大概节省了1亿元投资,配电降低接近30%,设计PUE≤1.3。我们把数据中心余能全部回收,大概占能源站能源供给的15%至20%,节能环保效果非常可观。
因此,我们又在成都落地了第二个“能源站+数据中心”耦合项目。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践行“双碳”国家战略、新基建战略,将综合能源服务和绿色数据中心打造成投资领域非常重要的业务,勇担节能减排责任,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环球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于绿色、健康、安全生活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请您结合金茂绿建在科技人居领域的领先优势,为我们解读一下科技住宅对于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您看来,居家小环境改善与生态大环境保护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杨冰:科技人居一方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提供更好的居住体验;另一方面要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就要发挥科技的力量。为了兼顾这两方面的需求,我们既不能纯粹地追求极致的居住体验而消耗大量的能源,也不能片面地追求减少能耗而降低人民的生活体验。我们的科技人居业务恰好可以兼顾居住体验和节能降耗这两个方面。在提升居住体验方面,我们借助毛细辐射空调系统、置换新风系统、同层排水系统、隔音降噪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营造衡温、衡湿、衡氧、衡静、衡洁的舒适宜居环境。在节能降耗方面,通过能源热泵系统,我们在夏天把能量储存在大地里,冬天再把这些能量取出来,实现了能量的储存和利用。目前,整套系统综合COP在4左右,这就意味着花一度电的钱可以产生四度的热量和冷量。为了确保这套复杂系统的正常运行,我们还会为每个项目配备专门的团队,提供365天×24小时的运维服务,做到第一时间响应并满足用户需求。
一直以来,金茂绿建持续对科技人居系统进行升级迭代,在优化居住体验的同时提升节能减排效果。目前,该系统不仅应用于中国金茂地产项目,也广泛应用于越来越多地产同行的项目中,希望未来我们的科技人居服务能够走进中国千家万户,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充满温度的科技住宅体验。
环球网:金茂绿建光伏产品定制服务和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解决方案应用于国内多个重点项目。请您结合实际应用情况,为我们介绍一下贵司光伏业务对于推动生态建筑和生态城市发展的环保贡献。
杨冰:我们的光伏业务有两个切入点:一是发展分布式建筑光伏,二是在建筑上铺更多光伏。为此,我们将建筑和建材相结合,打造了光伏顶、光伏墙等产品,并针对承重不足的老旧建筑研发了轻质光伏、柔性光伏,以便我们的光伏产品既可以铺在屋顶上,也可以铺在外立面上。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以研发为驱动,为新建建筑百分百配备光伏产品,为老旧建筑改造配备轻便、无需支架的光伏产品。这些光伏产品基本上可以提供20%至30%左右的用电,未来的目标是提供50%至60%乃至更多的用电。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助力客户降低用电成本,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减碳减排。同时,我们可以针对节约下来的用电成本获得收益分成。目前,我们正在大力布局光伏业务,这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业务领域。今年下半年,我们将会成为国内光伏柔性组件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
正如杨冰所说,科技并不冰冷,有温度的科技创新产品正在打造绿色、健康、安全的居住体验,用实际行动探索美好生活新范本。相信,随着温情满满的产品与服务惠及千家万户,金茂绿建以科技向善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信念与行动,将助力更多人在品质生活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