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水稻上山”的视频在互联网广为传播,大意是某地开展的“水稻上山”项目,因为进入汛期雨水增多,暴雨将梯田冲毁了,令人痛心。与此同时,有文章称,“水稻上山”不过是“旧瓶装新酒”的把戏,本质是一种毁林造田的形式主义,文章配有土地荒芜、泥石流泛滥、“推平大山变良田”等图片。文章发布后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一时间,“水稻上山是否科学”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
面对舆论质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日前就“水稻上山”的科学原理、适用条件、产量情况、探索价值等问题作出了解答。
该负责人称,“水稻上山”并非传统意义的在山上梯田种水稻,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院士研发推广的杂交稻雨养旱种新栽培技术。
针对“毁林造田”的质疑,该负责人也正面回应称,“水稻上山”需要一定条件,且推广的地方梯田本来就有,不是专门开山毁林造出来的;在丘陵山区对符合条件的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由现实国情农情决定的。
另外,网上流传的多个图片、视频经核实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与真实的“水稻上山”项目并无关系。比如,流传最多的那张图片系2018年云南某地的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场景。
至此,“水稻上山”舆论闹剧才逐渐收场。而当热度退去,我们更应该思索的是,一件本可以带来好处的创新农业技术,为何会一时间因为被误解而成为抨击的对象?
诚然,在人人手握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由于造谣成本低,加之流量背后巨大的利益驱使,网民很容易被别有用心者“带节奏”;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有效科普的缺失也与这场舆论闹剧密不可分。
当真相的呈现不足,就会给谣言以温床。近年来,针对国内外科技领域的造谣与抹黑时有发生。“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意义?”其实,只要把这些看似简单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对公众阐释清楚,很多针对新技术、新产业、科技工作者的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正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科普力度不足,有时高高在上,有时晦涩艰深,有时又过于低调,不仅错失了给公众科学普及的良机,也给了流量投机者空子可钻,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科研环境造成伤害。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当今时代,科普应当充分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以更大的耐心、更平易近人的姿态、更包容的精神、尽最大努力向每一个普通人奔跑。相逢之处,必是水秀山明。
“水稻上山”舆论闹剧已过,科普工作“走下山”正当其时。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