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也将同步实施。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突飞猛进,AI生成合成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在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在丰富信息内容的同时,也成为编造虚假信息、扰乱传播秩序、实施新型诈骗的帮凶。有利用AI撰写假新闻、造谣博眼球者;有假手AI发表评论,打造“智能水军”者;还有深度造假知名院士视频,带货宣传护肤品者;更有借助AI假冒明星,骗取老人钱财者……
AI技术给虚假信息披上高科技“伪装衣”,使“耳听未必为真、眼见未必为实”,且技术还在不断迭代,迷惑性越来越强。防范AI造假,不仅仅是网络平台的责任,依靠公众的“火眼金睛”去识别造假行为更不现实。
给AI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标识,是从源头上治理AI造假的有效手段。如果把AI生成合成内容比作一种特殊产品,制作内容的AI服务商就是厂家,传播内容的网络平台就是商店。《标识办法》规定,厂家在产品出厂时要贴上标识引起商店关注,商店也要在销售时通过贴标识等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其作用就是从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源头入手,给“AI造”打上识别码,使其更容易被网络平台检得出、被社会公众看得见。公众知道眼前信息源自AI,也就不会轻易上当受骗。
AI正在蓬勃发展,我们既要加强对其有违伦理方面的治理,但又不能因这种治理而阻碍技术进步。显然,制订《标识办法》注意到了这种平衡。比如,并未强制要求AI服务提供者采取难度过大、成本过高的标识技术,而是创新提出多种低成本标识方法,以避免增加企业负担、导致其对AI技术研发的投入受到影响。制订强制性国家标准,也充分吸纳了AI领域高科技企业的专业意见。相关部门的这些举措,体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治理理念。
当然,治理AI造假,除了信息标识,技术防范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对网络平台上没有依规标识的AI生成合成内容该如何检测?怎样提升检测能力?如果未检测识别出来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责任应当如何划分?还有,对那些我国法规约束之外的境外AI工具生成合成内容,其发布和传播该怎样管理?这些,都是在《标识办法》实施中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AI可以拟人、助人,但不能骗人、坑人。我们相信,《标识办法》的发布和施行,将有效治理“AI造假迷人眼”的乱象,还网络空间以清朗,促AI发展之健康。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