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是继大年初一之后又一个隆重的传统节日,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从正月初一开始到二月二结束的节日活动当中,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到来,意味着春节已过一半,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闹红火的劲头达到高潮。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自古以来,民间过元宵节的方式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为主,此外还有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活动,不少地方还有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初一到十五精彩到处有
今年70岁的曹建成是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市旧城人,民俗专家。他说,历时一个多月的春节民俗很多,讲究也很多,正月初一、正月初五、正月初八、正月十五、二月二是其中几个重要的日子。
“早年归化城(呼和浩特市旧城)从年三十晚开始到破五(即初五)有很多忌讳,忌打扫房间、洗衣服、动针剪、泼水、开箱倒柜、说不吉利语等,还忌讳出嫁的闺女在娘家过年。出嫁的闺女如果实在无奈,可在接神、祭祖时,去茅茨(厕所)暂避。”曹建成说,在归化城,正月初二是接财神的日子,也是出嫁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二一过,接下来的日子就是逛街、闹红火了。
曹建成说,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过年期间的所有忌讳从这天起全废,不再讲究,商铺也开始营业了。因为这一天是财神的诞辰,意味着正月初五这天开业可以招财进宝。“正月初五在归化城也是迎嬉神之日。归化城的嬉神庙位于南茶坊关帝庙东侧,正月初五这天,去嬉神庙迎嬉神的人络绎不绝,非常热闹。”
正月初八俗称游八仙,传说是“八仙”下界观民间红火的日子,古时又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传说。
闹花灯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正月十五入夜,大街小巷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自发形成的观灯习俗在这天晚上达到了高潮,人们徜徉在各种造型各异、五彩斑斓的彩灯当中,欣赏着端庄的宫灯、奇异的兽头灯、逼真的花卉灯、展翅的鸟禽灯,自得其乐、流连忘返。
曹建成说,春节期间的各种民俗活动,源于古人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接下来一年当中所有美好愿景的祈盼和祝福,饱含着古人对天地人的敬畏之心和天人合一的智慧思想。
精美小元宵吃了上千年
正月十五吃元宵,古已有之,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
内蒙古文旅专家宋和平说,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最早叫浮元子。
唐朝的元宵节食品是面蚕。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中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宋和平说,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谷面等;馅料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馅的有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含有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宋和平说,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有的大似核桃,有的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美味可口。
九曲连环阵转出新希望
锣鼓开道,乐曲震天,九曲连环。
正月十五吃完了元宵转九曲。
只要到了举办九曲灯会的年份,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的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西菜园街道西水磨村绝对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西水磨村九曲灯会是一种民间社火活动形式,最早从山西传入,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依照传统,九曲灯会办3年停3年,寓意3年祈福3年享福。2013年,西水磨九曲灯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这三天,是西水磨村第11届九曲灯会的第二年,2020年疫情来袭,西水磨村九曲灯会停办至今。
王福在是西水磨九曲灯第五代传承人、西水磨九曲灯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他说,九曲灯会从正月十四点灯一直红火到正月十六,三天的灯会现场每晚都会吸引很多从四面八方赶来转九曲、看红火的民众。村民拿出了世代相传的绝活,舞龙、扭秧歌、跑旱船,村子里锣鼓震天,人头攒动,非常热闹。
西水磨九曲灯是由九个佛教的“卍”字组成的循环灯阵,蕴含九宫八卦。其中九宫中设有九州,寓意华夏九州。灯阵以“老杆”为中心,等距离呈方形布阵,全阵365根灯杆,寓意一年365天。
游西水磨九曲灯阵也颇为讲究,从入口进入后,沿着通道游东西南北四宫,寓意为“四时如意”,顺次游遍“九州华夏”后,沿通道至出口,整个九曲灯阵走下来全程为1250米。游至老杆时,要拥抱老杆或摸摸老杆,有着“岁岁平安”“增福增寿”之说。在游九曲的过程中,民间还有“偷灯”“送灯”的习俗。
“在游九曲时,游灯者为求‘五福’,会将灯藏于衣角下端,从九曲灯阵出宫后端回家中许愿,途中灯不能灭掉,来年或下届灯会时再将灯送回。”王福在说。
王福在说,早年九曲灯阵的扎制材料主要是麻杆,而灯碗也用萝卜或土豆制成,灯碗内盛上植物油,用棉花搓成灯芯,再在灯碗上套上五色纸灯罩。后来麻杆逐渐变为树杆、竹竿、红柳乃至现在的钢筋棍,不仅环保还能重复使用,灯也变成了酥油灯,但用红、黄、蓝、绿、紫这五色彩纸做的灯罩却一直沿用至今。
“这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不仅增添了闹元宵的红火气氛,更传递了一种年丰民富、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王福在说。
今年,虽然疫情防控仍然严峻,但是,正月十五的民俗活动依旧搞得有声有色。
在呼和浩特市,从正月初八开始至正月十五,“第十五届塞上老街非遗庙会暨敕勒川元宵节花灯音乐季”正在举办,二人台、爬山调、蒙古族长调、晋剧、京剧、相声、马头琴音乐、布艺、剪纸、蒙古族皮艺、糖画、蛋雕、蒙镶工艺、秧歌、面塑、高跷、腰鼓、茶汤等20多种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非遗项目或演出、或展示、或体验,呈现在了市民和游客的面前。
元宵节的塞上明珠呼和浩特格外热闹,更显古朴、典雅和喜庆。(记者 高瑞锋)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