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观察员 华小欣
随着时代变迁,如今的春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年俗。
微信红包、抖音拜年、支付宝集五福等等,都是崭新的过年形式,就连年夜饭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如近两年出现的“半成品”年夜饭、饭店的年夜饭桌。
相较于传统的守岁、逛庙会、吃饺子等民俗,时下的过年方式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现代化、网络化,这是在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年俗”,也是一种发展必然的趋势。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目前正面临新的挑战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呼吁全社会重视传统节日,弘扬春节传统,呼吁在保护传统的同时,尊重广大民众的自主创新,建设更加开放、包容的春节文化。
此前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很担心“新年俗”的诞生,是否会挤压传统年俗的生存空间,导致许多传统年俗逐渐消亡。
于是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始将春节和传统民俗、非遗文化等等结合在一起开办一些活动,不仅让“春节”这个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也让其他非遗文化有了更好的宣传机会,得以在世人面前重新焕发生机。
比如正月初六,呼和浩特举办的“2023呼和浩特春节元宵节‘塞上老街非遗庙会’系列活动上,就展示了许多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脑阁、舞龙、舞狮、二人台、爬山调、高跷、秧歌、腰鼓、跑旱船等项目。
在回民区“金兔闹新春新岁纳吉祥”莫尼山非遗小镇第五届非遗中国年活动中,除了展示传统项目,还有蒙古族皮雕皮画、翁牛特蒙古族服饰、托克托面塑等等非遗产品亮相。
不管是传统杂技项目,还是服饰、画作,当这些非遗文化和最大的非遗文化“春节”结合在一起,都会碰撞出奇妙的反应,让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参与到其中,也让非遗文化能得到更好的延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而且还在与时俱进,不断发扬光大。这些工艺精美、做工细致的非遗年俗年味,以其承载的美好寓意正受到大家的普遍喜爱,让广大群众感受着家乡味、家乡年。
这些来源于群众日常生活的传统非遗项目,经过时代的洗礼和甄选,在与春节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后,以全新的面貌回归到百姓的衣食住行中,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热烈追捧,也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思路。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