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袁端姣展示漆器作品。戴吉坤摄(人民视觉) 图②:朱瑛培在考古发掘现场。受访者供图 图③:冯佳晨在与观众互动。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自信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近日,记者采访了3位在不同岗位上拼搏的年轻人,她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职业,但都用青春的激情和坚守向人们展现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努力奏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乐章。
朱瑛培:
在考古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两名舞者翩翩起舞,歌者、乐师、钟磬环绕周围,呈现出热闹的乐舞场景……在陕西考古博物馆,这组数量众多、栩栩如生的乐舞陶俑文物引来游人驻足观看。
“这些陶俑发现于泾阳大堡子墓地北Ⅱ区墓葬M68南壁龛内,较为完整地再现了西汉的乐舞场景,为研究西汉早期的音乐、舞蹈等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提起考古发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队队长朱瑛培如数家珍,“这是我们加班加点修复、再现的一组文物,每次看到它们,我的内心就会涌现出一股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今年29岁的朱瑛培上高中时就对历史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高考填报志愿,她毫不犹豫报了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硕士毕业后,她入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如愿以偿成为一名考古工作者。“我很庆幸能把热爱和职业结合起来,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探索考古的奥秘。”朱瑛培说。
2020年,为提升基本建设考古工作质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推行“片区制”举措,以汉唐长安城为中心,在其东西南北设置基本建设考古四大片区。当年,朱瑛培来到“城北片区”泾河考古队参加一线工作。这支队伍因队员以女性为主,又被称为女子考古队。“我的日常工作涵盖了田野发掘、绘图与资料整理、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等方面。考古一线虽然辛苦,但在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收获面前,所有的辛苦都不值一提。”朱瑛培笑着说。
2020年8月开始的大堡子墓地考古工作工期半年,要发掘500多座墓葬。时间紧、任务重、挑战大,朱瑛培对这项考古任务印象深刻。发掘方案确定后,她和队员们白天发掘,夜里整理。那段时间,加班加点是朱瑛培的工作常态。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和队员们圆满完成任务,发掘出土一大批珍贵文物。
田野考古工作需要经受风吹日晒、跨越酷暑寒冬,对考古队员的体能和耐力都有着很高要求。朱瑛培在第一年冬天去考古现场时,因为不了解严寒的“威力”而衣着单薄,后来膝盖只要被风一吹,就会隐隐作痛。“我们在考古工地时,会长时间蹲着或弓腰去清理文物,腰酸背痛是常态。”尽管如此,朱瑛培依然对考古事业甘之如饴,“追梦前行的路上没有捷径,不仅需要满腔热情,更需要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近年来,朱瑛培和队员们长年坚守田野一线,圆满完成了城北片区30余项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发掘了大堡子墓地、蒋刘遗址等重要考古项目,为促进经济建设与遗产保护作出了贡献。因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大堡子墓地入选“202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除了考古工作,朱瑛培和同事们还通过直播、义务讲解等形式加强对发掘遗址和出土文物的阐释和展示,向公众分享考古成果:“文物无言,但考古工作者可以通过有趣的故事、轻松的讲解拉进文物与观众的距离,展示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提升讲好文物故事的能力,更好地阐释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几年,我明显感到公众对考古工作的关注度在逐渐提高。感到振奋的同时,我也深知责任在肩。”朱瑛培说,“作为一名青年考古工作者,我将不断精进田野考古技术、提升科研能力、拓宽学术视野,继续在考古一线挥洒青春汗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冯佳晨:
为文化传播插上创新的翅膀
西安大唐不夜城,灯火璀璨、人潮涌动。傍晚时分,不倒翁行为艺术表演区域已经排起了长队。冯佳晨站上不倒翁底座,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固定好腰部和裙摆。音乐响起,冯佳晨开始演出。精美大气的汉服、飘逸翩跹的舞姿、亲和动人的笑容……精彩的表演瞬间将场上气氛点燃,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个难忘的瞬间。
1996年出生的冯佳晨是大唐不夜城的演员,因表演的不倒翁行为艺术广受欢迎而被网友亲切地称为“不倒翁小姐姐”。“每当看到观众的热情,我就充满了力量,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冯佳晨说。
出于对舞蹈的热爱,冯佳晨大学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舞蹈演员。2019年,冯佳晨成为饰演“真人不倒翁”的演员。“真人不倒翁”看似体态轻盈,实际表演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几百公斤重的半球形底座中间竖着支架,我们需要将腰部牢牢系在架子上,把脚卡进固定位置,用腰腹和胯部发力带动底座来回摇摆,从而形成不倒翁的效果。”冯佳晨说。起初,不倒翁的支架没有包海绵,身体在摇晃时会与支架产生碰撞,导致她的腰部、腿部经常青一块紫一块。
“既然登上了舞台,我就要把动作练到最好。”冯佳晨不顾身体的疼痛,在练习中不断总结发力技巧,动作逐渐变得轻盈自如。此外,她还增加了一些古典舞动作,努力呈现出“梦回盛唐”的演出效果。“在景区表演,不仅要展现舞蹈本身的美,还要与观众产生良好互动。”冯佳晨说,“如果对面是个姑娘,我会与她牵手;如果遇到小朋友,我会有意把动作幅度加大,用逗趣的方式打招呼。”在冯佳晨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不倒翁行为艺术表演很快就通过短视频实现了大范围传播,表演地点也成为西安的网红打卡地之一。
“不倒翁表演对我而言,还肩负着文化传播的意义。”冯佳晨说,“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性,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不少娱乐公司向她发出邀请,但她都谢绝了。“我只是演出团队中的一分子,表演上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将继续打磨技艺,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观赏体验。”冯佳晨说。
如今,冯佳晨还参与了新演出的创编以及宣传推广工作、拍摄公益广告和文旅推介视频、为陕西特色农产品带货……随着工作量快速增加,冯佳晨日益繁忙,虽然直呼时间不够用,但她也笑言很累很充实:“只要能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旅产业有所贡献,我愿意当好一枚螺丝钉,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发光发热。”
这几年,冯佳晨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出演“博物馆奇妙夜”系列直播,揭示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还原再现古诗中的场景,让观众直观领略诗句的悠长意蕴;拍摄“国风体验之旅”系列短视频,展现秦腔、唐流彩、西安鼓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冯佳晨和团队成员们精益求精,力求以新颖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在大家眼前。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过程。”冯佳晨介绍,“从还原复现古人的仪态、服饰、妆容到多角度展示传统文化之美,从呈现非遗文化的现代魅力到聆听非遗传承人的心路历程,有太多有意思有意义的细节和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展现。”
冯佳晨说:“接下来,我会和同事们一道持续加强探索尝试,努力为文化传播插上创新的翅膀,用多样的形式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体验,多层次多角度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感。”
袁端姣:
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生漆是漆树上的分泌物,也是一种天然涂料,具有无污染、耐久度高、抗腐蚀等特点……”记者见到陕西龙头国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康牛王生漆油漆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袁端姣时,她刚从外地回来。风尘仆仆的她一聊起生漆,就打开了话匣子。
袁端姣的家乡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境内漆树分布广泛,资源蓄量丰富。父亲袁辉志从她幼时起就一直从事生漆的生产销售工作。1988年出生的袁端姣从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后,在西安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正当袁端姣的生活离生漆越来越远时,她偶然得知了髹漆工艺的悠久历史,“原来从小就司空见惯的漆,竟然有这么厚重的文化底蕴。”经过进一步了解,袁端姣发现,虽然传统生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但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天然环保材料正受到化学漆的巨大冲击,相关工艺存在失传的风险。经过反复思考权衡,袁端姣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创业。
作为村里少有的研究生,她的决定几乎轰动了全村。面对周围人的不理解,袁端姣十分坚定:“漆树哺育我长大,我就有责任发展好生漆产业,传承弘扬好漆器文化。”
“俗话说‘百里千刀一斤漆’,就是在讲生漆收集的艰难。”在袁端姣看来,要想实现生漆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首先要攻克的就是产量上的短板。袁端姣一方面向专家学者和当地老漆农请教技术问题,一方面千方百计培育优质品种的漆树,努力提升漆汁产量。
有了好漆苗和新技术,袁端姣还邀请专家开展多场生漆采割技能培训和技艺培训系列活动,帮助漆农提升种漆、割漆的技能。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由公司提供秧苗、资金、人才、技术等多要素支持,探索出“集中服务、统购、统销”的生产经营模式,为漆农解除后顾之忧,带动了数百户漆农增收。
“传统行业遇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必不可少。”解决原料问题后,袁端姣用现代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针对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断改良生产工艺、丰富产品类型,走品牌化经营路子,利用线上线下双渠道拓宽产品销路。随着产品销路的打开,公司也一步步发展壮大。
“要想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还需要将传统技艺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袁端姣看来,漆器不仅要具备实用价值,还要与悠久的漆文化结合,让更多人感受到漆器的现代魅力。
光润细腻的漆艺花瓶、精雕细琢的漆碗、雅致精美的小挂件……走进袁端姣的漆艺展厅,琳琅满目的漆器工艺品各具特色。这些年,袁端姣向漆艺名家拜师学艺,潜心研究漆器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作品工艺特点,熟练掌握变涂、描金、起纹、堆漆、螺钿等多种髹漆技法,制作出一大批样式新颖、风格独特的漆器作品。
“由于漆器工艺学习难度大、周期长,掌握这项工艺的人并不是很多。”为保护和传承生漆技艺,袁端姣创办了传承人培训基地,通过线下授课、在线直播和录制教学视频等方式培养年轻漆艺人才,传授漆器制作工艺。“随着近几年国潮兴起,大众对生漆的兴趣在不断提高。我会尽我所能把这项技艺传递给更多人。”展望未来,袁端姣充满干劲。
如今,牛王生漆油漆技艺已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袁端姣深受鼓舞:“我将继续钻研漆艺,加强传承创新,让漆艺这项非遗成为贴近生活的艺术。”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28日 05 版)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