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舞蹈编导系教师授课的国风流行舞、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的钢笔画入门、从事陶艺事业20余年的老匠人的手工陶艺课……今年春天,上海市民艺术夜校(以下简称“夜校”)的这些高品质课程都可以在“家门口”找到,并以500元12节课的实惠价格“拿下”,学员还能在微信联络群与师生沟通交流,获取学习资源。
夜校是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于2016年推出的艺术公益培训项目,以延时开放、公益性收费模式,在晚间为18-55岁中青年提供文化艺术普及课程,每年春秋两季招生。夜校开办至今,分校和教学点、课程不断增加,目前已覆盖上海全部16个区。2022年,夜校被市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人员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从实践“社会大美育”概念出发,进一步开展走访研究,联动全市更多文化艺术场馆将夜校课程提质扩容。
如何策划出群众需要的艺术课程?夜校项目总联络人杨玲芝告诉记者,工作人员在调研中着重了解年轻人的文化艺术需求,“舞蹈、音乐、美术这三大类的需求度很高,往往课程一推出就很快被报满”。
在她看来,年轻人白天坐办公室,希望有一个可以活动身体的空间,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享受晚间时光。“除了拓展兴趣,上班族还能学到一技之长,在单位活动中展现自己。所以,我们会特意设计一些容易速成的课程”。
今年春季,夜校春季班课程共设立一个总校、23个分校和99个教学点,共计123个点位开设301门课程(其中线上直播30门、云体验课程20门、线下248门),课程内容覆盖传统文化、时尚文化、非遗技艺、江南文化以及区域文化,参与授课的有专业文艺剧团、剧院、博物馆、图书馆、专业机构以及一些地域文化品牌,招收学员约1万人。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还面向有基础的学员开设提高班课程,并针对外籍人士开设“江南点心班”。
从2019年至今,上海普陀区海贝尔幼儿园的80后教师叶敏参加了夜校的皮具制作、钩针、盘扣、咖啡拉花等课程,不仅让她丰富了业余生活,还收获了新技能。“我还将盘扣融入幼儿园教学,自己做了一些头饰、小公仔等送给小朋友。前两年,我拿自己做的作品到社区参加义卖,既有乐趣又有成就感。”她边说边向记者展示自己做的各种小饰品。
去年开设的Vlog制作课程在上海开放大学进行教学,教师陈曦原本在工人文化宫教手机摄影课,此次以“师资共享”方式前去授课。陈曦说:“手机摄影课已经开设好多年了,而Vlog短视频大家都很感兴趣,因此新设计了这个课程。”
每周课程结束后,陈曦都会给学员留作业,让学员找自己喜欢的美食、人像、扫街等主题,将所学的摄影原理和技巧进行实践,“学员们告诉我,通过组队拍摄Vlog,大家结识了新朋友,还发现了观察生活新的视角”。
为了向成年人提供更合适的课程,上海淮剧团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好几次“头脑风暴”讨论会。
该剧团教师听取各方建议,了解到戏曲美妆、戏曲舞蹈、戏曲服饰等具有现代美元素的活动颇受大众喜爱,在课程设置上下了许多功夫。教师陈荣荣说:“成人的需求其实很简单,花相应的时间就要形成相应的效果,要学会才能有成就感,才容易坚持。”
对此,淮剧团在“戏曲折扇”课程中设计了演员演绎、动作示范、一对一指导、阶段性成果展示等环节,还将场地安排在淮剧团排练厅,既让每名学员都有发挥空间,又能让大家感受专业戏曲院团的氛围与戏曲人舞台背后的生活。
该剧团去年设置了“戏曲折扇”课程,今年还推出了“进阶版”,由国家二级演员教授戏曲中的“剑舞”,让学员在 “一泯一笑、一招一式”的组合学习中感受传统淮剧的艺术魅力。这一课程在推出8秒后就被“抢光”,学员多为35岁左右的中青年都市白领。
“从秋季的折扇到这次的剑舞,课程中有云手等熟悉的技巧,也有全新的内容……陈荣荣老师非常认真地给我们每个人纠正动作,手把手让我们感受肌肉的发力。”学员曾依人是第二次参加淮剧团的夜校课程,几个月前,她欣赏了陈荣荣主演的《扈家庄》,老师在台上行云流水的演出让她很钦佩。
夜校开办多年,之所以越办越好,离不开深入基层做调查、了解市民真实感受。辅助夜校进行调研的第三方机构上海教育评估协会干事徐炜芸说,专家会对夜校课程进行准入评估,考量课程承办机构资质、课程内容、师资力量等。
近年来,夜校的教务管理水平在稳步提升。徐炜芸介绍,每个教学点位都配备了专人负责夜校项目,课前会组建学员、授课教师和教学点位负责人的微信联络群,教师会基于学员的基础水平,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市民对夜校的总体满意度很高,基本都达到95%以上”。
“市民反映比较多的还是希望夜校能开设更多、类型更丰富的课程,设置进阶课程班等。”徐炜芸说,对于这些需求,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在带领各区分校逐步进行完善,“比如,今年春季班就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试点开设了7门针对非零基础学员的提高班,后续相信会逐步在各区教学点位铺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