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社会 > 正文

导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电子设备的普及,网络已成为网民发表言论的公共空间,由此引发的互联网侵犯他人名誉权的案件也随之增多。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广泛性等特点,网络侵权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害往往比传统的名誉侵权行为后果更为严重,且网络名誉侵权案件不再局限于传统侵权形态,已逐步成为名誉权纠纷的“主战场”。日前,湖南省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通报了一批互联网名誉权纠纷典型案件,针对该类案件特点运用民法典进行了释法析理,为营造天朗气清的良好网络生态、维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朋友圈上曝光他人隐私

因资金紧张,甲某向乙某借款3.5万元并拍摄裸照作为担保。借款到期后,甲某未归还借款。乙某心存不满,将甲某的身份证和微信名片发布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并号召“圈友”转发,图片上标注了“骗子”字样,并表明自己拍摄了甲某的裸照。该朋友圈发布后,甲某受到各类朋友质询。甲某认为,此事传得沸沸扬扬,致使当地群众对自己社会评价极大降低,名誉权受到严重损害,自身精神受到极大痛苦,遂诉至法院,要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湖南省桂阳县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乙某发布的图片及文字明显贬低了甲某的人格,甲某在乙某发朋友圈后就收到了许多朋友的质询电话,说明乙某的侮辱行为已经通过微信社交平台进行了传播,在一定范围内被不特定第三方所知悉,毁损了原告甲某的名誉。结合乙某其他侵犯甲某隐私权的行为,法院判决乙某赔偿甲某精神损害赔偿金1.5万元。

【法官讲法典】

人格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人格尊严是人格权的首要价值。本案中,虽然甲某不按约履行义务有违诚实守信的原则,但是其作为自然人,仍享有人格权这一基本权利,任何人都不得随意侵害。人格尊严体现的是个人精神层面的需求,而财产利益体现的是个人的物质需求,当财产利益与人格尊严发生冲突时,应当优先保护人格尊严。公民通过网络进行监督、维权时,切记一定不能越过法律底线以“曝”制“暴”。若加害人实施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并造成了他人社会评价降低,则属于造成他人名誉受损的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公民在维护自己的财产权或者其他合法权益时,必须在权利的边界内依法维权,即应依法行使权利,尊重和保障他人权利,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积极营造尊法、守法、诚信文明的网络风尚、社会风尚。

欠款被诉后诋毁企业商誉

某公司是D品牌瓷砖在郴州市嘉禾县的总经销商。李女士在某公司购买了D品牌的瓷砖。某公司完成供货近三年,李女士仍拖欠近1.3万元瓷砖款未付,某公司遂将其告到法院要求支付瓷砖款本息。收到法院的应诉通知后,李女士连续四天在有1100余名好友的朋友圈发布D品牌瓷砖出现开裂、破损等问题的照片,并配文“出现问题瓷砖店老板还不管,他家的瓷砖出现这问题的有很多”等内容,在朋友圈评论“态度差、人品差”“少让别人上当”,并在404人的邻居微信群里发布“邻居们,以后可别去买D品牌瓷砖了,太坑人了,已经坑了好几家”等内容。某公司电话通知李女士要求停止侵犯名誉权并报警后,当地民警验看了李女士发布的朋友圈信息,劝告李女士停止侵权行为,但李女士仍未停止。随后,某公司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李女士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并赔偿损失。

湖南省嘉禾县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李女士在朋友圈、微信群发布的关于D品牌瓷砖出现开裂、破损等问题的照片及文字内容,均无证据证明是D品牌瓷砖具有质量问题造成。这些内容不可避免地让其微信好友阅览、知悉,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公众对D品牌瓷砖的商誉评价降低,客观上实施了侵犯D品牌瓷砖名誉权的行为;在接到某公司电话通知和民警劝告后其仍然继续发布,具有贬低、毁损D品牌瓷砖名誉的主观故意。李女士的行为影响他人对D品牌瓷砖的评价和销售,给作为当地经销商的某公司造成了经济损失。故法院依法判决李女士在朋友圈连续30天、每天4次发布向某公司道歉、恢复名誉的内容,将书面道歉信张贴于某公司门店,并赔偿某公司经济损失1.5万元。

【法官讲法典】

本案中,李女士与某公司之间的瓷砖买卖纠纷原本可以通过协商、向有关部门投诉等方式依法维权,但李女士却采取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发布信息贬低D品牌瓷砖和某公司信誉的方式维权,并在某公司要求停止侵权行为和民警劝告后仍未停止不当行为。最后李女士被某公司告上法庭并判赔商家损失。日常生活中,在购货遇到质量问题时,可以与商家协商解决,或者向消协、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维权,在诉讼中可以主张对方承担质量问题违约责任,而在朋友圈、微信群、微博等网络平台上以“吐槽”损害他人声誉的方式表达诉求,可能要承担侵权等相应法律责任。

在微信群发侮辱性言论

朱某与侯某均系某公司工作人员。两人因系同事关系加入了不少共同的微信群,各微信群的人数从几十人至上百人不等,群内成员多为同事关系,相互之间较为熟悉。某日,侯某在一共同微信群中发布针对朱某私生活的侮辱性言论,引发其他群成员围观、议论,双方在该微信群中发生争吵。在该微信群主提醒并将两人移出群聊后,侯某转至其他共同微信群继续对朱某进行辱骂。侯某也因此“摊上了事”。事后,朱某以侯某侵犯其名誉权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侯某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失费2万元。

桂阳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侯某在多个微信群中发表言论,刻意贬损、侮辱和丑化原告朱某,不可避免地对朱某的人格形象、社会评价、个人名誉造成了不良影响,侯某的行为已构成对朱某名誉权的侵害。同时,侯某的行为也给朱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精神痛苦。遂判决侯某在判决生效之日起15日内,向朱某书面赔礼道歉(内容须经法院审核),并将该书面赔礼道歉声明张贴于其公司营业部,且持续保留时间应不少于24小时,并在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赔偿朱某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元。

【法官讲法典】

微信作为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大众日常沟通联络的重要工具。微信群因其可以共享信息资讯,能够便利沟通交流,备受欢迎。但有些人却在微信群内发表不当言论,甚至辱骂他人,这样的行为侵犯了他人正当权益,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渠道,让人能够畅所欲言,但这并不代表微信群就是“私人领地”,可以为所欲为,微信群内发言也必须遵循公序良俗、法律法规。人们在微信群内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但应当做到理性发声、合理表达,切记不可虚构、捏造事实或者辱骂、诋毁他人。假若网络主体借助新型传播途径传播不当言论,或者在网络空间发表不当言论降低他人社会评价,并对他人现实生活造成了严重后果,就属于网络空间内的名誉侵权行为,应当承担相应责任。本案中,侯某在具有公共空间属性的由不特定关系人组成的微信群,即网络空间内发布侮辱、诽谤、污蔑或者贬损他人的言论,已经构成网络名誉侵权行为,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在使用微信群、企业钉钉群等网络通信工具时一定要切记,微信群、朋友圈既不是徒逞口舌之利的“法外之地”,更不是逃避法律责任的“护身符”。

拒绝发朋友圈赔礼道歉被强制执行

李女士是小婉的表姐,两人因琐事发生争吵,并产生了嫌隙。不久后,小婉两次在其微信朋友圈发表侮辱、诅咒李女士的长篇言论,并配上了李女士的照片。李女士从亲戚朋友处得知此事。经双方长辈多次调解,小婉始终不愿意道歉,李女士遂诉至法院。

考虑到案件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以及双方当事人的特殊关系,湖南省永兴县人民法院受理该案后,承办法官邀请了双方家长,从法、理、情多个角度耐心做双方的工作,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调解协议约定:小婉当庭向李女士道歉,并于协议签订10日内在其微信朋友圈连续7日发布道歉声明,向李女士赔礼道歉,以消除对李女士名誉上造成的不利影响。

履行期限届满后,小婉觉得在朋友圈道歉太伤面子,拒绝履行生效裁判确定的义务。于是,李女士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该案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后,执行法官多次联系被执行人小婉,向其进行法律释明,如不履行生效文书确定的义务,将会受到罚款、拘留等处罚措施。最后,在法官的批评教育下,小婉在其朋友圈发布了经过法院审核的道歉声明。

【法官讲法典】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标的物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房屋、车辆、工资、股票等具体财物。其实,在侵害他人名誉权案件中,人民法院裁决(包含确认调解)施害人应当赔礼道歉后,如果义务人没有主动赔礼道歉或者赔礼道歉的方式不符合要求的,申请人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以使申请执行人的名誉权得到最大限度的修复。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还可以发布道歉公告或公布文书内容等方式代替履行,公布或刊登所支付的相关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在本案中,小婉迫于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压力,依法在朋友圈履行了赔礼道歉的义务,让受害人受损的名誉得以挽回,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得到依法履行,法律权威得到有效维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陶琛 刘佩琳 何伦波)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九百九十五条 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第一千条 行为人因侵害人格权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的,应当与行为的具体方式和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

行为人拒不承担前款规定的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发布公告或者公布生效裁判文书等方式执行,产生的费用由行为人负担。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第一千零二十五条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实;

(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第一千零二十六条 认定行为人是否尽到前条第二项规定的合理核实义务,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内容来源的可信度;

(二)对明显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调查;

(三)内容的时限性;

(四)内容与公序良俗的关联性;

(五)受害人名誉受贬损的可能性;

(六)核实能力和核实成本。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方琳
100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上海推出首条红色旅游巴士专线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