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下班了还要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处理工作,成为当下不少职场人的常态,这也会带来加班争议。专家表示,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劳动者享有休息权,但这些规定在数字化背景下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性,应加以细化、完善。
公司经常在休息日通过微信布置工作任务,要求当日限时完成,员工能不能拿加班费?日前,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员工张晨拿到了民事调解书,经过江苏省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调解,公司同意一次性支付她4.5万元。
江苏省总工会法律援助律师徐旭东是张晨的代理律师,在他看来,用手机处理工作、微信办公模糊了工作场所、上下班时间,也带来隐性加班问题。对此,专家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差异化适用劳动基准制度,司法、行政执法与用人单位三方合力,遏制隐性加班现象。
“提供实质工作内容”成依据
2020年8月,张晨入职南京某汽车销售服务公司,担任某短视频平台账号运营管理负责人。她提供的微信截图显示,公司常在休息日通过微信工作群布置工作,并且要求限时完成。
2022年10月,该公司以张晨严重违纪为由将其解雇。张晨提起诉讼,要求公司支付包括加班费、经济补偿金在内的款项14万余元。该案最终得到调解解决,公司与张晨达成一揽子支付协议。
伴随即时通信技术的发展,下班了还要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处理工作成为不少职场人的常态,围绕“下班后用微信办公算不算加班”引发的劳动争议也随之出现。记者梳理发现,在被认定为“加班”的判例中,“明显占用休息时间”和“提供实质工作内容”通常成为两个关键判定要素。
2023年7月,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劳动争议案件。员工张某经常在下班时间使用微信处理工作事务,有时是简单回复工作问题,有时是召开线上工作会议,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小时。法院判决公司向张某支付加班费5000元,公司提起上诉。近日,二审维持原判。
法院认为,张某利用休息时间回复工作相关问题,已超出了简单沟通范畴,需要进行实质性处理,应当认定张某存在加班情形。
主审法官同时指出,不是所有“居家办公”“微信办公”都算加班。若是简单沟通,具有偶发性和临时性,未影响劳动者生活休息,则不应认定为加班。
在另一起案例中,员工的加班费诉求并未得到支持。
该案中,企业高管王某提供了100多页微信聊天记录,证明自己在休息日通过微信与其他员工沟通工作内容,主张这些微信沟通的过程即为自己加班的过程。
仲裁委裁决驳回王某主张加班工资的请求。仲裁委认为,像王某这样职务为项目经理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参加打卡考勤,其工作时间及休息时间可自主决定,即使其在休息日工作,也不必然就属于加班,要根据其在一周中其他时段是否工作来认定。
举证证明加班并非易事
怎么证明自己是在加班、加了多久的班,对于劳动者来说并非易事。
“一方面,隐性加班情况下,用人单位往往不会履行劳动法第41条所规定的加班审批程序。”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素芬说,“另一方面,这些加班的相关证据均为电子证据,法院对其真实性与合法性的认定要求更高,使得劳动者在举证上面临的难度更大。”
徐旭东告诉记者,在上述张晨诉南京某汽车销售服务公司一案中,就涉及企业未按规章制度履行加班审批手续的情况。员工无法在考勤系统申报加班时间,公司也不安排事后调休。
徐旭东代理的另一案件也涉及相似情形。该案中企业发布内部通知称,鉴于整体经济环境不利状况,“主管级以上的人员超过3小时以后才可以进行加班申请”,而如果不能在钉钉系统进行加班申请,计算工资时就不存在加班时间,相应地也就没有加班费。
“用人单位滥用信息技术手段,随意‘渗入’劳动者的休息时间,破坏了劳动者休息时间的连续性,损害了其休息权。”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班小辉说,“这种‘渗入’之下,如果用人单位未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加班管理制度,劳动者获取加班报酬的合法权益则难以得到保障。”
班小辉还表示,工作时间是工伤认定的重要因素,当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指派,在工作场所之外从事劳动时,亦存在发生事故伤害和突发疾病的风险。如不能对该工作时间作出有效认定,劳动者在主张工伤保险待遇时将面临不确定性。
对工时监管制度提出新挑战
在王素芬看来,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休息权,相关法律法规也有更为具体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性。
“数字时代下,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办公场所与非办公场所的界限日益模糊。隐性加班方式灵活、时间碎片化,往往缺乏法定加班的传统形式要件。”王素芬说。
2023年4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涉隐性加班案例,为司法实践中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启示。该判决突破了传统认定加班案件中要求工作场所固定化、工作时间可量化的认定限制,对劳动者所主张的隐性加班的加班费予以支持。法官释法指出,对于此类隐性加班问题,“应虚化工作场所概念”。
受访专家表示,隐性加班现象,对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和工时监管提出了新挑战。
“工作场所之外的工作时间应依法纳入工时制度管理。”班小辉说,“现行立法有必要进一步对工作时间的类型进行细分,依据劳动者是否提供劳动以及劳动强度等,差异化适用劳动基准制度,以确保工时补偿的合理性。”
班小辉建议在劳动法律中引入“离线权”,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之外,不得随意借助信息通信技术等方式就工作事宜与劳动者进行联系,劳动者不因在休息时间拒绝用人单位的联系而遭到不利对待。
王素芬认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劳动法律可引入离线权这一新型权利,但在当下离线权尚不具备入法条件的情况下,可通过司法、行政及用人单位三方合力,有效遏制隐性加班现象。
“引导用人单位规范用工是根本。”王素芬进一步指出,用人单位可以增强民主管理在工时标准执行中的积极作用,工会也可与用人单位通过集体合同,约定在非工作时间安排工作任务的约束条件等内容,以充分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