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女演员赵丽颖带火的蟳埔“簪花围”跟阿拉伯有何渊源?
2秒钟,4只手,36条线,木偶“媒婆”如何变“仙女”?
千年泉州,海丝起点,世遗之城,一串串非遗瑰宝惊艳世人。
海风千里,花开满髻
“今生簪花,来世漂亮。”到泉州蟳埔渔村梳头簪花,扮成海的女儿与红砖蚵壳厝合影,成为不少游客来泉州必打卡项目。一名来自上海的地理老师专程来体验簪花,她要回去给学生们讲,上海与泉州的海洋文化有什么不同。
坐落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岸的蟳埔村,曾是无数远洋商船的出发地。蟳埔人以海为田,为便于劳作,“大裾衫、阔脚裤”成了蟳埔女服饰最突出的特点。
蟳埔女民俗文化传播使者黄丽泳记得,儿时妈妈、姑姑每天出海、卖海鲜,虽然穿着宽松,但会精心盘头簪花,用红绳将头发盘起圆髻,插上一圈圈的各色鲜花。“再苦再累,只要头上有花,日子就不会太苦。”
“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络主题活动现场,黄丽泳为女儿簪花。泉州广播电视台供图
簪花围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据说是宋元时期阿拉伯人带来移植于当地的,散发着异域文化气息。蚵壳厝是最富特色的闽南民居,具有抗风防水等特点,极适宜海边多风潮湿的气候环境。蚵壳厝所使用的大蚵壳,据考证是宋元时期远洋商船返航时带回的。
除却服饰、民居,蟳埔女还保留了“半夜出嫁”“妈祖巡香”等闽南传统习俗。蟳埔女习俗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艰辛讨海,不忘美丽。为了传承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渔女精神,黄丽泳办起了“蟳埔女文创基地”工作室,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摄影团,为游客义务讲解蟳埔女习俗的非遗渊源,推介蟳埔女文化。她鼓励妈妈、奶奶和年轻一辈继续簪花,配合拍摄宣传。
据统计,蟳埔村节假日日均游客量一度达到5万人次。“海丝·蟳埔”民俗文化节全网浏览量破3亿。“奶奶们笑得更美了,这可能就是文化自信吧。”不少游客想根据喜好设计簪花风格,甚至有人给小猫小狗簪花,黄丽泳也乐于接受,她努力将融合了海洋文化的古老非遗文化融入现代人生活。
十指弦丝,偶韵绵长
4只手,36条线,“媒婆”2秒变“仙女”!1月28日,“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络主题活动在泉州举办。“90”后提线木偶戏演员蔡思雅展示了所在剧团传承百年的独门绝活——木偶变装。
“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络主题活动现场,蔡思雅和搭档表演提线木偶戏。泉州广播电视台供图
泉州提线木偶戏起源于秦汉,古称“悬丝傀儡”,历经千年不断传承与积累,仍保留有700余出传统剧目,近300支曲牌唱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和精美绝伦的木偶制作工艺,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木偶提线多、操控难,最复杂的木偶达到36条线以上。十指弦丝张弛有度,才能让木偶灵活自如。演员通过丝线将喜怒哀乐注入木偶身上,演绎世间百态。古代闽南语系地区的民间信仰以及婚丧喜庆等习俗,闽南方言的语法、语汇及古读音等珍贵资料均保留在木偶戏中。
不断转型,向新而生。如今的泉州木偶戏告别了民间戏班的传承模式,转向国有剧团的集体性传承,为传统艺术闯出一条新路。泉州提线木偶剧院1952年建团至今,到访过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300多次交流演出活动。
历时4天,50多个演出点,80多场精彩演出……2023年岁尾,第七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展演汇聚了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35支木偶表演团队,累计逾万名观众。
正如西班牙提线木偶大师卡洛斯·卡涅利亚斯所说,“这场盛会为世界木偶搭建了交流互鉴的友谊之桥、艺术之桥,让大家有机会跨越语言的屏障相互了解、切磋。”
台下行得正,台上方能演得真。初学木偶戏,师傅给蔡思雅上的第一节课是艺德。早期枯燥的训练并未磨灭她对木偶戏的喜爱。“老师傅把他们会的戏交到我们这一辈手中,我们又把一些新元素加入传统线规,再交给下一辈。”她已开始带“10后”徒弟,很自豪能亲手把流传千年的指间绝技传下去。
观音铁韵,香飘四海
“七泡有余香。”铁观音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魏月德讲解制茶秘籍,“卯辰来炒青,火里逃生,进行揉捻、初烘、包揉,千揉百捻,抓拉揉搓,让铁观音香色味韵型达到极致。”乌龙茶是极具东方色彩的茶类。乌龙茶制作技艺由安溪茶农发明创制,被记载到多本权威著作中。据民国时期《建瓯县志》记载:乌龙茶厚而色浓,味重而远,凡高旷之地,种植皆宜,其种传自安溪县。
英语“tea”的发音与泉州方言“茶”的发音非常相似。宋元时期,安溪茶作为重要的出口商品,从泉州港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史料记载,那时,与安溪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已经有58个,遍及东南亚、西非、北非等地。
2022年,安溪铁观音喜获2张世界级名片。5月,中国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包含安溪县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等。
山是聚宝盆,茶树是金银。这句流传于安溪民间的谚语,道出了茶之于安溪的重要性。近年来,安溪不断加强种质资源与生态景观保护,建立健全制茶技艺和茶文化传承机制。目前安溪已获评国家级制茶工艺大师8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9名;还与福建农林大学共同合作创办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以推动茶产业永续发展。
“做茶用心,学茶专心,卖茶良心。”魏月德的儿子魏嘉宏从小触茶、做茶,誓将祖辈流传多年的技艺传给下一代。观察到市面上流行的新式茶饮,他考虑在传统制茶工艺基础上,采用机械代替部分制茶工序,创新铁观音风味,并创新传播方式。
“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络主题活动现场,魏嘉宏表演摇青。泉州广播电视台供图
文化遗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泉州市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6项。一片花、一场戏、一杯茶……联结世界,美美与共。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