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坑舞火龙”表演。香港旅游发展局供图 |
月光下,一条由竹子、藤条、麻绳和珍珠草等材料捆扎而成的龙,身上插满燃烧的香枝,伺机而动。随着“咚锵、咚锵”锣鼓声响,火龙在约300名队员的合力下从安庶庇街“冲”出人群,现场欢呼声不断……在香港大坑,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传统民俗活动“大坑舞火龙”近日一连3天上演,为全城增添节日气氛。
当日20时30分许,“火龙”在点睛开光后,开始在大坑区内游街。璀璨夜色下,数百名舞龙者左右腾挪,配合着传统的步伐和姿势把龙舞得千姿百态、流畅灵动;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小女孩,手持云灯和莲花灯一同出发,不时与观众互动,传递喜气。
重达60多斤的龙头威武地抖动与旋转,“神龙摆尾”“喜结龙团”等场面接连上演。舞龙者手中的巨龙浑身插满点燃的长寿香,追逐着龙珠舞动,一时如飞龙在天,一时如蛟龙入海,呼啸着“游”入下一条街巷。长龙翻滚腾越,不断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在数十人组成的“龙头组”中,第四代舞火龙表演者黄浩杰也在其中。在他看来,舞火龙的一招一式皆有传承。
“小时候我看家人舞火龙。”黄浩杰说,“后来自己也通过不断练习成为了一名表演者。”现在,他开始教小朋友舞火龙的姿势与技巧,“希望通过更加轻松的方式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舞动百年的火龙,不仅是代代相传的薪火,也是凝聚邻里乡亲的情感纽带。早在舞火龙活动开始的半月前,工人们就聚集在大坑坊众福利会准备制作今年表演使用的火龙和花灯。谈及舞火龙表演,他们个个眉飞色舞、摩拳擦掌。
“大坑舞火龙”总指挥张国豪说,即使有很多人已经搬离大坑,但仍会每年回来帮忙出力。老一辈人作为顾问、教练继续发光发热,年轻人不断顶上来,只为将这一珍贵传统守护下去,发扬光大。
如今,舞龙新锐不断涌现。表演现场,由约百名青少年组成的队伍舞动着约1万颗LED灯点亮的小火龙亮相,象征传统习俗薪火相传。大小火龙在浣纱街“双龙出动”,人群欢呼喝彩,火爆场面映衬着月色更加迷人。
“大坑舞火龙这项非遗文化,依然在蓬勃生长。”张国豪说,“年轻人对学习舞火龙抱有好奇和热情,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让我对舞火龙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蜿蜒起伏的火龙在锣鼓声中欢腾起舞,成为一道亮丽的民俗文化风景线,吸引众多市民和旅客蜂拥“逐龙”。1个多小时后,火龙游街完毕回到浣纱街换香,舞龙者将火龙身上燃烧后的香枝派发给市民和游客,传递平安和幸福。
市民陈小姐早就来到浣纱街附近等候,“每年都非常期待舞火龙,在繁忙的生活中看火龙翩翩起舞,感受人间烟火气。”她说。
(据新华社香港电 记者谢妞)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2025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