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社会 > 正文

“嘉峪关始建于明朝,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来来往往的人们从这里通关、在这里补充给养。”在甘肃省嘉峪关市祁连社区,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晓燕讲得起劲。

像这样的主题宣讲,张晓燕今年已经参加了50多场,每次宣讲,她都会补充新的内容。“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有责任守护好长城。”在张晓燕看来,到嘉峪关工作的22年,是一个持续学习的阶段,也是一个从心理上接近嘉峪关、感受厚重历史的过程,“讲好长城故事,凝聚团结力量,这是我一直在做的事。”

2001年,张晓燕第一次来到嘉峪关。这是她第一次看到长城,远远看着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张晓燕心生景仰,对于长城的情感就在心中扎了根。次年,正值嘉峪关关城招聘讲解员,19岁的张晓燕应聘入职,从此在嘉峪关扎下了根。

“我不是甘肃本地人,此前对关城了解不多,在这里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讲解,压力不小。”张晓燕回忆起刚入职的日子,印象依然深刻。为了准备一份1万多字的讲解词,她抱着几十本书“啃”,硬是写出了20万字的初稿。

只熟悉关城还不够,张晓燕总结参观群体规律,设计出6套讲解方案,有针对性地为专家学者、中小学生和文学艺术爱好者等群体服务。“要给参观者一碗水,必须有一桶水的储备。其中,民族团结的内容是重中之重,参观者们也都爱听。”张晓燕说。

不久前,在讲解嘉峪关关城间隙,张晓燕拿出几张画像砖的照片,讲解内容从关城延伸到更久远的历史:“1000多年前,各族人民就共同宴饮、出行、狩猎、农耕和采桑。”一名游客马上回应道:“都是一家人,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听到这句话,张晓燕特别欣慰。

立于戈壁,沙砾为邻,关城里夏天酷热、冬天严寒。张晓燕繁忙时每天要接待七八个讲解团,来回行走20多公里。风吹日晒中,张晓燕为将近30万人次的游客提供了讲解服务。2016年,张晓燕进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进一步从事文化研究、文物保护工作。

秋日的嘉峪关关城逐渐凉爽,城外湿地边上的芦苇随风摇荡,城内树上的叶子渐转金黄。张晓燕和同事来到关城城墙边仔细检查——裂隙有没有扩大、是否存在空鼓和脱落现象、消防设施是否完备……一上午时间,他们检查完毕,又前往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查看文物展陈、室内设施安全等情况。现在,张晓燕常常行走在野外调查的路上,有了更多认识长城本体和附属设施的机会:“参与保护也是一种学习,能更加综合、全面地了解本地民族团结的历史。”

了解得更多,就应该讲得更多、讲得更好,这是张晓燕对自己的要求。为此,她深入发掘嘉峪关文物中的民族团结故事并出版相关作品,参与开发“一骑绝尘驿使来”“边塞诗之路”等研学线路并编写研学教材,策划“我在嘉峪关修长城”戈壁石艺画主题文创展。

“我要继续讲好长城故事,挖掘和阐释长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张晓燕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30日 06 版)

北疆新闻: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内蒙古出版集团新华报业中心旗下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网站(客户端)。

编辑:方琳
87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航拍内蒙古清水河县明长城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