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北疆观察
数字报刊
北疆新闻 > 社会 > 正文

  一场大风,呼和浩特街头的一段护栏被吹倒在道路中央,过路的市民自发停好车辆,加入到扶护栏的行列中。其中有一位小伙子被突然崩开的护栏划破了手、敲碎了牙,但他擦擦血依旧和大家扶起了剩下的倒地护栏。事后,他接受采访时说,虽然牙也磕了,手也破了,但是不后悔,很开心。

  对,很开心。媒体采访的照片里,他展示着他被崩掉的牙齿,但是满脸笑容,那笑容像是有魔力,忍不住让人多看几眼,忍不住让人跟着一起“阳光明媚”。

图片

(图片来源于青橙融媒)

       为什么?

       我想起了昨天参加培训时,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乌琼芳老师讲到的一篇文章《读懂了雷锋的快乐,才读懂了雷锋》。这是中国青年报2012年2月23日刊发的一篇评论,文章以做好事的老人的“快乐”为切入点,提出雷锋精神的真谛在于“助人为乐”的内在愉悦感,这种快乐并非源于功利性付出,而是根植于人性中对“善”的本真追求,揭示出雷锋精神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
回到扶起护栏的一众人身上,他们扶起护栏是为了受到谁的表扬吗?他们扶起护栏是为了得到谁的奖励吗?不,只是因为护栏倒了,影响到大家的正常通行了,所以他们才合力将护栏扶起来,没有人组织,更没有人强迫,有的只是一个又一个向前奔跑的身影。更重要的是他们很快乐,这种快乐是个人精神上的满足,是人性深处“善”与“美”得以实现的兴奋,是一个普通人自我灵魂的净化与升华。
       当然,这也是雷锋的快乐。
       文章说,读懂了雷锋的快乐,才读懂了雷锋;可我想说,读懂了雷锋的快乐,也就体会到呼和浩特的温暖。
呼和浩特,这座处于400毫米等降水线中心位置的城市,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融合的城市。在这里,民族交融早已是一家人,人们友爱、互助已成为日常,成为这座城市的基因。从12•14英雄团队的壮烈到古稀老人救人的坚毅,从快递小哥跪地救人的果断到退伍老兵钻进着火汽车救人的勇敢,从邻里之间的开锁、修电器到社区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送菜买药的脚步,从……呼和浩特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文明,是刻在骨子里的善良,是无需号召的自觉。当我们为扶栏市民点赞时,更是在致敬一种精神——它穿越时空,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它无关地域,让“青城温度”成为所有人心中的暖流。
       此刻,被扶起的护栏已恢复如初,但那份温暖却永远留在了这座城市的记忆里。正如网友所言:“呼和浩特的风很大,但人心更暖。”这或许就是城市最动人的底色:不是高楼林立的繁华,而是陌生人相视一笑的真诚,是平凡人挺身而出的勇气,是千万个 “雷锋” 汇聚成的光。
       三月即将结束,但学雷锋在这座城市从不会止步,雷锋更不会成为没有“户口”的人,三月来了四月就走。
       你在呼和浩特遇到过哪些暖心瞬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雷锋的快乐感染更多人,让这份温暖传递更远。(完)

北疆新闻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新媒体平台,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一类资质平台。

编辑:吴迪
9933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探访水磨村那些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