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荣金和女儿白云燕。
资料图片
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刚刚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项开始于2019年的考古首次发现了木质胡床、六曲屏风等罕见的唐代文物,最让人意外的是还有一套完整的唐代铁甲胄。86岁的古代甲胄修复专家白荣金被甘肃省考古所请到了兰州,“考古出土的唐代完整铁甲很少,这个墓没有被盗,一起出土的还有其他武备,我们边清理、边保护、边修复,大家非常期待看到1600年前的铠甲实物。”
从195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当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算起,白荣金从事文物修复已经66年了。他和同事们修复过阿尔巴尼亚的国宝羊皮书、满城汉墓中的金缕玉衣、殷墟妇好墓中的嵌绿松石象牙杯……不过,他用情最深、用力最多的还是古代甲胄修复。
中国古代甲胄的研究,从一开始就缺乏实物资料。库藏兵甲在朝代更迭和战乱中都散尽毁坏。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陆续出土一些古代甲胄实物。但古代的皮甲胄或铁甲胄,在地下埋藏千百年后,都已严重腐蚀,成为不可识别的朽皮烂铁。1968年8月,在满城汉墓一号墓身服金缕玉衣的墓主刘胜的棺床下,考古人发现了一件卷成一团的铁甲。最早写出《中国古代的甲胄》一书的考古学家杨泓回忆说,见到这铁甲时“真是又喜又痛”,“喜的自然是终于获得了西汉时的铁铠甲实物标本,痛的是它锈结得如此严重,想恢复原貌除非有奇迹出现。”奇迹真的出现了,创造奇迹的是白荣金和他的同事。
白荣金从一个个基本上自成单元的局部下手,用小刀、小铲、小锤、小竹签剔剥出一片片甲片。甲片逐一编号,同时配以同样的纸质甲片。甲片上有不同数量的小孔,是绳索连缀的痕迹。一遍遍试验它的编织方法,最后掌握了先横向编织成片再纵向串连的规律。此次修复,作为一个单独的课题放到了满城汉墓的考古报告中出版。
从夏商至秦代,以皮甲为主。皮甲更容易糟朽,更不易发现和修复。幸运的是,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皮甲胄。白荣金介绍:“零散的甲片漂浮着,装了几十竹筐。只有下层贴近椁底的两个部分保存状况较好,可以整块装箱封存。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时任所长夏鼐的协调,两箱皮甲标本运到北京。”从许多甲片上显示出的复杂形态推断,这些甲片在当初制作时曾经使用过模具,模具压出的甲片随环境中湿度和温度的变化,极易翘曲变形和干裂,于是又通过涂刷大漆来防腐蚀。再用宽不足一厘米的丝带编连成甲,丝带用朱砂染成朱红色,正是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组甲三百,被练三千”。最后共清理出13套较完整的人甲和2套不完整的马甲。
通过这两次修复,白荣金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古代甲胄修复方法。之后,很多遗址都发现有甲胄遗存。经白荣金的指尖修复的甲胄名单也越来越长:吉林榆树老河深墓铁甲胄、广州西汉南越王墓铁铠甲、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皮甲胄、陕西长安普渡村西周墓铜甲……
1996年白荣金退休了,但甲胄整理复原工作并未有丝毫停歇。这一年,筹划多时的中国古代甲胄研究会成立,女儿白云燕也是成员之一,成为父亲最得力的助手。两人第一次合作完成的是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的铠甲复原。这批出土铁甲胄是目前已知西汉诸侯王陵中随葬甲胄数量最多、种类最为丰富的,有53种、上万件铁甲残片。它的保护与复原是国家重点文物科研课题。在白荣金指导下,课题组用3年时间完成了两顶铁胄和札甲、大鱼鳞甲、小鱼鳞甲、小刀鱼鳞甲的复原,重现了2000年前楚王铁甲的风采。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阵显示,当时横扫天下的秦军身披各类铠甲,这些铠甲的真实样貌是怎样的?幸运的是,1998年秦始皇陵园发现了一处石铠甲坑,出土了80领石质铠甲和30顶石胄。白荣金整理复原的一套石甲胄,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石铠甲由612片组成,石胄共有胄片72片,材料为青灰色岩溶性石灰石,质地细密,四角钻孔后,再用青铜丝将其连缀起来。这么沉的甲胄不适合实战,应该是根据皮甲制作出的陪葬物。”白荣金说。
在白荣金的带领下,出土甲胄的修复成为中国文物保护科学中一个专门领域。2003年中国科学院策划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甲胄复原》被列为其中重要的一册。在白云燕帮助下,白荣金把自己修复的甲胄案例都写在了书中。2008年,含有数十万文字及数百幅插图和图版的专著出版。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1994年和2000年两次请白荣金给考古专业的学生开课,讲授相关理论与实践。2018年和2019年,在老友、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华觉明的策划下,白荣金和白云燕尝试开办了两期甲胄制作技艺研习班,以解决甲胄复原后继乏人的现状。
自称已经离不开字典、词典和助听器、放大镜、手电筒的白荣金,一直希望中国能有一个甲胄博物馆。“古代甲胄的大量考古发现及复原,足可以支撑起一个包含各个历史时期、传承有序的甲胄博物馆。除了展示,博物馆最好还能有手工作坊,可以铸造甲片、编织甲衣。还要有个实验场,可以试试不同甲胄的防护功能,能不能经得起刀枪剑戟等十八般武器的进攻。”好消息越来越多,“甲胄修复的技艺传承已经申报了非遗,出土甲胄最多的湖北博物馆也有意建立一个中国甲胄馆。”我们期待他的梦想早日成真。(本报记者 杨雪梅)
北疆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疆新闻”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疆新闻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疆新闻”,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疆新闻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bjwmaster@163.com。
版权声明:北疆新闻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48148811蒙ICP备16001043号-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200009-1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